6月3日星期五出版的法国绝大多数全国性大报头版主题纷纷围绕法国部分地区遭遇空前水灾的话题展开。连日来,法国大部地区遭遇连绵大雨,首都巴黎塞纳河河面水位周五可能涨至6米,整座城市已经进入高度戒备状态。总统奥朗德宣布:下周三起,宣布承认自然灾害状态。周五,受到法国媒体关注的其他话题还有:社会危机导致总统奥朗德的民意信任度继续下滑以及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局势。
今天,关于中国话题的报道见诸多份日报。
首先,《世界报》记者卜光(François Bougon) 在一篇分析文章中,对中国新的审查艺术进行了剖析。卜光在文章的开头指出:那些曾经相信新的科技手段可致专制制度倒台的人,目前遭遇重重困难。他们曾预言,推特和脸书可以打碎最后的极权主义的锁连。他们曾认为:以中国为首的那些在柏林墙倒塌后幸存下来的共产党制度,将在社交网络提供的言论自由和动员能力的平台上崩溃。不过五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便不难发现这些观点值得探讨。中国的情况表明:一个极权制度不仅可以控制这些网络,还可以将它们变为自身的宣传工具。
世界报记者报道说:中国政府表示要推动数字化革新,瞄准的则主要是针对年轻族群的媒体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澎湃新闻网。作为新媒体代表,澎湃新闻网创立于2014年7月,其模式类似于经官方宣传审议并纠正过的《赫芬顿邮报》,其中不乏有关贪腐的调查以及可以引发轰动的话题。这种奇特的组合方式体现了政府的意愿:当局希望通过更加微妙的手段保持对舆论的控制权、而不是通常采取的简单、生硬的办法。
通过美国哈佛大学三名学者的两份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局审查的具体做法:只要批评的矛头不直接指向最高领导人,那些批评党和政府的内容并不一定被删除。但是这三名学者注意到,审查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小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批评,可以,但不能采取组织行动。
另有研究显示:中国政府常常采取动员一大批职员发表帖文的做法,目的是“娱乐广大民众、变换话题”,而不是一味地讨论负面内容。《世界报》记者最后的结论指出:网络似乎并没有带来民主,反而成为当局一个新的朋友。
此外,其他关于中国话题的报道纷纷围绕经济议题展开。
《世界报》突出报道了小米集团正在为达到‘以微软技术实现扩张’的目的而做着各种准备。指出:中国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小米购买了1500项专利,准备向国际市场进军。
《费加罗报》刊出两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分别介绍了内蒙鄂尔多斯市吸引越来越多内地贫困地区农民前往发展以及上海锦江集团不断增持法国雅高酒店集团股权的消息。
《经济回声报》关注的话题,围绕中国假冒伪劣酒品的问题展开。该报指出:每年,假冒伪劣的法国葡萄酒高达数百万瓶。周四,北京方面宣布:决定承认45个波尔多葡萄产区的合法地位和权益。这意味着:自此,绝大多数波尔多葡萄酒在中国受到法律保护。这是法国的一次胜利。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