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環時怒責紐時有關中國在非洲搞殖民主義文章是“假新聞”

中國正準備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際,紐約時報卻以《中國式新殖民主義?》為題,連續刊登4篇深度文章探討中國近年來在非洲的大規模投資。但文章被黨報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怒責為“小心眼又不道德”,強調“堅信吻絕對鬥不過事實”。環時宣稱,非洲社會對中國合作持正面態度,西方媒體的講法只會“被當作耳旁風”。

5月13日北京舉行一代一路論壇
5月13日北京舉行一代一路論壇 REUTERS/Stringer
廣告

根據紐時就中國在納米比亞等非洲國家投資情況的報道,在經濟(對資源、市場的需求),以及爭取國際政治盟友等考慮底下,中國不斷加大對外投資,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00 個國家視中國為最大貿易夥伴。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對這方面的不屑一顧,“為中國製造了可以填補的空白”。而習近平主推的“一帶一路”,宣布要在十年內在亞洲、非洲及中東等地投資 1.6 萬億美元作基建開發,“令美國在二戰後向歐洲提供的‘馬歇爾計畫”亦相形見絀”。

根據網媒立場新聞的報道,紐時的報道自何處,以納米比亞為例,指中國在該國的基建投資,大多以中國國企擁“絕對控制權”為條件,令當地經濟及民眾無法真正受益,加上盜獵野生動物等醜聞,均令當地人反感。

環時則批評紐時的報道,歪曲中資在非洲的實況,“他們(西方人)寧肯非洲繼續窮着,認為那裡再窮也是他們的後院,中國與非洲國家繞開西方搞合作,就是‘大逆不道’”,強調中非合作“洋溢着樂觀,充滿互利雙贏”﹐“廣大非洲民眾都是受益者”。

但網媒立場新聞引述紐時的報道指出,納米比亞財長Calle Schlettwein認為中國提供的資金,與西方援助不同,並不附帶人權、廉政等條件,因此是該國“在西方主導的議程之外,第一次真正有了其他選擇”;然而Schlettwein亦指出,中國雖然沒有上述要求,但卻“想要對一切事務有事實上的絕對控制權”。

紐時的報道舉例指,去年中國成立了一個新基金,為非洲基建提供極吸引的低息貸款,但條件是工程必須由中國國企主導,技術、利潤均要由中國公司控制,但接受資助的非洲國家卻要為此負上債務。Schlettwein形容,這並非真正的投資,而是為中資企業製造的機會,“不會真正讓納米比亞受惠”。

報道指出,如果不是中國投資,當地很多基建或者永遠不可能開展,亦令該國有效抵禦經濟衰退,但同時亦令該國債務增加,對降低該國高企的失業率(近30%)亦無幫助,加上逃稅、洗黑錢、盜獵瀕危野生動物等醜聞,均令該國民眾反感。

但中方前外交官、現於納米比亞中資集團任高層的夏力則向紐時反駁批評,指“新殖民主義”是錯誤的批評。“我們帶來資金,建起礦場和工廠。受益的是誰?納米比亞人。西方強國做過這樣的事情嗎?遠沒有這麼多”。

根據納米比亞內務部去年的數字,納國有10萬中國人居住,占該國人口4%。

立場新聞指出,在紐時系列的第4篇報道中,紐時探討當地的盜獵問題。報道指,中國大陸對犀牛角、大象、鯊魚、老虎等動物的身體部份有龐大需求,令當地盜獵而得最終均流入中國。

當地保育關注者曾聯同國際組織,聯署要求中國使館採取行動,遏止猖獗的盜獵問題,最終“成功爭取”大使館加入反盜獵運動。而長期關注盜獵現象的中國記者,亦在當地創立非營利組織,以“企業社會責任”的形式,引介當地中資公司參與野生動植物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