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長期本幣和外幣發行人評級從Aa3下調至A1,並將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穆迪在報告中表示,此次評級下調,是因為其預計未來幾年,中國財政實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經濟體系整體債務將隨着潛在增長的放緩而繼續上升。雖然目前的改革進展可能會逐步促使經濟和金融體系轉型成功,但卻不大可能阻止整體債務進一步大幅上升,以及由此導致的政府或有負債增加。
穆迪報告稱,政府債務處於相對中等水平,而且融資成本較低。信用挑戰則包括經濟體系整體債務上升,對政府造成或有負債風險;經濟依賴政策刺激實現增長目標。
財政部在當日午間發布答記者問,對穆迪給予反駁,中國財政部稱,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基於“順周期”評級的不恰當方法,其觀點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低估了中國政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的能力。
中國財政部稱,中國經濟“開門紅”充分顯示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正在不斷顯現。隨着“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政府措施落地見效,國企、財稅、金融、價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化,“一帶一路”建設紮實推進,新動能培育與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協同發力,中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去年3月初,穆迪已經下調對中國主權評級展望(穩定變為負面),這次評級下調對彙率市場和國內企業在海外發行的債券有一些影響。不過,此次財政部回應中,再次強調,2015年開始,除了國債和地方債其他任何地方融資平台都不屬於政府債務,政府不會兜底。
在穆迪這份報告中,決定主權評級的四個因素中,穆迪將中國的經濟實力評估從“高+”上調為“極高-”;對中國體制實力的評估為“中等+ ”;對中國的財政實力評估從打分卡指示的“高+”向上調整為“極高-”,其中考慮了政府直接債務負擔適中、沉澱在國內銀行的大量儲蓄使其具有極高的債務負擔能力、資產負債表面臨大規模且不斷上升的負債等;對突發事件風險的敏感性為“中等-”,主要基於對中國銀行業風險的評估。
報告中指出,2018年政府直接債務將達到GDP的40%,2020年將達到45%,對此,中國財政部回應稱,目前中國政府債務範圍依法是指中央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以及清理甄別認定截至2014年末的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除此以外中國不存在其他任何政府直接債務。
根據這一口徑,截至2016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5.3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率(債務餘額/綜合財力)為80.5%。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國債餘額12.01萬億元,兩項合計,中國政府債務27.33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數74.41萬億元計算,2016年中國政府債務的負債率(債務餘額/GDP)為36.7%,低於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風險總體可控。
穆迪認為,除了政府直接債務,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國有企業等債務水平持續增長會增加政府或有債務。
對此,中國財政部強調,對於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國有企業等債務與政府債務之間的關係,中國相關法律制度也已經有明確規定,不論是中央國有企業、還是地方國有企業(包括融資平台公司),其舉借的債務依法均不屬於政府債務,應由國有企業負責償還,地方政府不承擔償還責任;地方政府作為出資人,在出資範圍內對國有企業承擔責任。
因此,財政部認為,穆迪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國有企業等債務水平持續增長會增加政府或有債務的說法,是“根本不成立的”。
一般認為,整體上來說,這個評級對中國國內市場影響不大,主要影響的是中國的海外債券。中資機構如果希望在海外發行美元債券,首先要獲得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而一旦中國的主權評級被下調,中資機構的債券發行人評級也很可能出現下調。這也意味着很多中資機構將可能失去投資級的評級。
對於很多國際投資者來說,投資級評級是其購買債券的最低門檻,而一旦中資機構失去投資級評級,將會變成“垃圾債券”,其可以針對的發行對象也將大大減少。對於這些發行人來說,其融資能力將出現下滑,融資成本也將水漲船高。
也有經濟學家認為,穆迪選在這個時間點降評級,是因為知道央行現在在做一個關鍵性的改革,並且穆迪不看好這個改革:“中國的金融實力前景將惡化,債務將進一步攀升,經濟增長將放緩。儘管改革的持續推進可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經濟和金融體系,但不可能阻止債務進一步增加,以及政府或有負債的隨之增加。”
從長遠來看,央行的去槓桿改革對中國經濟未來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