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六四”,又是一年一度悼念那個歷史悲壯時刻的日子。29年來香港市民一如既往舉行悼念六四的活動,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六四”悼念活動的分析評論。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盧峰的社論稱:“29年前的晚上,我們耳邊響起各種暴力的聲音,有坦克車履帶在長安大街滾動的聲音,有子彈穿破學生、市民皮肉的爆裂聲,有衝鋒槍震耳欲聾的響聲,有民主女神像被推倒壓毀隆然巨響,還有槍炮暴力火力下學生平民無助的呼號聲。今夜的長安大街不再有坦克車滾動的聲音,也沒有大批軍隊邊開槍殺人邊進城的景象,長安大街、北京城已變了樣子,當年在木樨地、長安大街倒下的年輕人若回來也許不太認得眼前的光景。然而,暴力的聲音沉靜了,29年前那一夜的暴力沒有過去,暴力的本質也沒有改變。任何膽敢堅持八九民運旗幟的人都立時成為暴力專政的對象,任何被視為八九民運象徵的人、物、事、語言都在暴力下被掩藏、被滅聲,天安門母親仍不能公開悼念祭祀孩子與丈夫,想為六四討回公道的維權律師、知識分子被旅遊、被軟禁。”
香港《經濟日報》的報導稱:“人民日報社旗下《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Twitter發帖稱,儘管香港等地有零星紀念活動,但當年沒有做到的事,今天‘更不會做到’。胡錫進在推文表示,中國其實已經對六四事件做了全面總結,之後就不會再提起,要令社會徹底走出事件的陰影,避免爭論。他形容這是非常成功的策略,六四隻讓中國‘痛苦了一次’,沒有成為長期的噩夢。他並稱,六四隻是一件歷史事件,而不是‘現實的糾結’,而這個‘不爭論政策’更對中國經濟起飛帶來貢獻。對於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聲明,指‘六四之魂未安息’,胡在推文表示,這個聲明‘代表了西方世界干預中國政治進程的一種願望。但這很徒勞。這一聲明必將被中國漠視,使之成為這位國務卿毫無疑義的一次作秀。’”
香港《01周報》的社論稱:“六四事件29周年,當日義憤填膺的青年已然步過不惑之年,往昔痛心疾首的中年則已年近古稀乃至耄耋。世代更替,近年來,六四傳承的問題掀起不少爭議,一些經歷六四的港人批評年輕世代遺忘歷史,不願背負爭取平反六四的責任。部分青年對六四的看法更與上一輩南轅北轍,尤其是佔中過後,大專學生會多由本土派控制,他們為突顯與傳統泛民之別,紛紛宣布不再參與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改為舉辦論壇或自行發起悼念活動,甚至妄言六四事件與港人無關”,“對於今日年輕人來說,六四也許不再是最重要的歷史記憶;但這是客觀環境使然,並非新世代刻意遺忘,正如中生代對抗日、文革,乃至五四運動感到遙遠。”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本港六四悼念活動,正處於近年最艱難時期。這邊廂,有人聲稱高喊‘結束一黨專政’可能違憲,甚至影響參選資格;那邊廂,部分年輕人則基於身分政治,拒絕傳承燭光,不再參與六四紀念活動。香港與內地關係無法切割,是客觀政治現實,當內地的‘道路自信’愈來愈強,港人愈需要堅持平反六四,呼籲世人毋忘歷史。”“當日上街抗議六四鎮壓的年輕人,如今髮鬢漸白,不少死難者的父母已含恨而終,家屬多年來堅持要求當局公布真相、道歉及賠償,迄今未有迴音。由遇難者親屬組成的‘天安門母親’,近日發表公開信,提到29年來已有51位難屬過世。明年便是八九民運30周年,六四一日未獲平反,始終無法叫人釋懷。”“過去20多年深化改革的成就,令內地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愈來愈強,然而當局必須面對歷史,承認當年六四鎮壓手法太暴烈,不應將整件事淡化為‘1989年春夏之交一場政治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