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北京舉行建國70周年盛大慶典,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情勢的分析評論。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社論稱:“在整個18世紀,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然而,它隨後歷經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軍閥割據、抗日戰爭以及國共內戰,導致國力迅速衰竭,國土支離破碎,一窮二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標誌着‘新中國’的開始。”“在這70年,中國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也曾經走了不少彎路。正如有‘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之稱的鄧小平所說的,中國是摸着石頭過河。雖然在經濟建設方面,中國已累積了多年的經驗,但是它特殊的歷史、政治體制以及意識形態,導致下一個階段的發展,仍存在變數。”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都說今年挺不尋常的,尤其是貿易戰已經打一年半了,香港又出了持續的騷亂,境外一些勢力挺想看中國笑話的。但中國社會沒有出現裂痕,反而共識度越來越高,更加眾志成城。這次空前的慶典給中國人帶來了更多歡樂,它必將進一步提振全國人民的信心,同時讓境外一些陰陽怪氣的聲音更顯無聊。”“西方輿論談及今年的新中國70周年慶典,總是搬來一堆它們認為重要的臨時性因素,彷彿這次閱兵的規模和水平是專為那些因素設計的一樣。這些分析一看就是對中國一知半解的炒作。中國國慶逢十會舉行盛大慶典,閱兵式上會展示新型武器,這已是中國的既定傳統,這一傳統的強大程度與臨時性因素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當然,‘中國模式’並非人人學得來,代價亦不菲。中國作為現代化的後來者,國家機器發揮了重要驅動作用,這跟西方習慣認為必須制衡政府權力,有着明顯差別。西方一直期望,中國改革開放,將變得愈來愈像西方,然而中國不甘只做‘世界工廠’,以自身邏輯崛起,撼動西方建立的世界秩序。‘中國模式’強調了國家的主導角色,包括在社會高速轉型變化下的維穩作用,以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躋身高科技發達國的作用,習近平上台後,這一趨勢變得尤其明顯。內地學者認為這是眼下‘國情需要’,西方看到的是中國‘更趨專制集權’,與西方所揭櫫的普世價值背道而馳。世界歷史發展來到十字街頭,有人認為西方‘統治世界’的時代將走向終結,有人相信‘歷史終結論’,認為中國崛起標誌專制主義擡頭,背逆自由民主的歷史潮流。”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2019年逢70大慶,國際媒體熱中討論獨裁政權‘70年大限’和‘逢九必亂’。70大限是指中國共產黨正接近一黨專政壽命的紀錄。墨西哥革命建制黨掌權71年(1929-2000)而亡,北韓金家統治71年、蘇聯共黨統治74年(1917-1991),中共1921年成立,建政已70年,即將超越蘇聯,能否逃避專政壽命大限,國際政學界很關注。”“70年大限規律當然缺乏科學證據,但中共能否在適當時機轉型,自我改革,不一定要西式民主,至少可學東歐共黨政治改革,允許其他政黨競爭和人民投票選舉,是建政70年應有的期望,一黨專政不可能千秋萬代。許多分析認為,中共借鑒前蘇聯教訓,展現驚人的務實調整能力,才有今天的成就。習近平極力想防止重蹈蘇聯崩潰覆轍,但如今為強軍強國,加速投入軍備競賽,反而自覺地步上蘇聯後塵。蘇聯崩潰前表現強大,卻毫無預警一夕間崩塌,中國經濟和其他條件遠較蘇聯強大,結果如何,只有等待歷史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