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專欄

東南亞視角---中美地緣政治競爭

發表時間:

美軍船艦和偵察機近期頻頻出現在南海及周邊海域,中國海軍自5月14日起在黃海海域展開為期十一周的軍事演習,一系列消息引發東南亞國家對南海地區安全局勢提高警惕。與此同時,在新冠病毒傳染疫情襲擊世界各國的情況下,新加坡學者提出中美聯合抵抗疫情的設想在亞洲地區引發關注和思考。

中美兩國國旗資料圖片
中美兩國國旗資料圖片 © 路透社圖片
廣告

泰國消息報道,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爆料美國三艘核潛艇近期在南海周邊演習,於5月8日跟菲律賓海軍開展名為“先進作戰訓練”的海上聯合軍事演習。此後一周左右,中國海軍宣布在黃海海域展開擴大軍事演習,演習日期持續到今年7月30日。中國方面宣稱軍演延長是為了彌補被疫情拖延的軍事訓練。而東南亞地區則傳言中國可能在南海爆發激烈衝突的情況下宣布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中國方面於2013年11月23日正式宣布畫設東海防空識別區。

與此同時,聯合國安理會前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發表最新著作《中國贏了嗎?》(Has China Won?) ,隨即引起地區媒體的關注,人們普遍對這個切中時勢熱點的話題提出疑問:“中國會贏誰?”難道是美國嗎?

一度採訪馬凱碩的泰國媒體人素提猜(Suthichai yoon)發表文章指出:馬凱碩的新作雖然在書名上打了問號。但其觀點和立場十分明晰地認為:中國正在向上發展,而美國正處在下頹趨勢。書中對比最近三十年來中美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人均收入後得出這一結論。

由於東南亞地區不少國家對共產思想滲透抱有高度戒備心理,馬凱碩書中指出中國共產黨通過提高國民人均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條件、乃至對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傳染疫情的高效管控作為,表現出對人類社會負責任的一面,儘管中國同樣面臨社會經濟、貧富懸殊等內部問題。但不可否認中國有利於促使這個動蕩的世界不至於更加動蕩。

馬凱碩接受媒體採訪時陳述自己撰寫此書的初衷,強調主要原因是擔憂中美之間開展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將會給亞洲地區的人民生活帶來巨大傷害。其個人觀點認為這是一場“不必要的競賽”,原因是大多數美國政治家把思維局限在地緣政治競爭的框架內,而其他國家則紛紛效尤。馬凱碩在其它幾本著作中多次試圖激發所有國家進行思考:究竟應不應該跟隨美國的政策方向或者思維模式?馬凱碩舉例最近的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加以說明:按照傳統的戰略思維---“敵人的敵人即是朋友”。美國應該認為新冠病毒的敵人是中國,中國應該成為美國的朋友,那麼中美共同聯手對付這個共同的敵人。但是美國當前的政治氣氛並不利於人們朝這個方向去思考,根源在於美國更加重視保持自身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馬凱碩是一名對亞洲未來充滿信心的政治家兼學者。他曾於2001年出版著作《亞洲人會思考嗎?》(Can Asians Think?)引發轟動,從而激勵當地社會展開亞洲人果真不如西方人聰明的挑戰性思考。馬凱朔近年來應邀在世界各地出席演講,先後提出了西方國家的迷失;亞洲正在取代西方角色和影響力(Has the West Lost It? A Provocation, Penguin Books, 2018 );中國與印度的復蘇和崛起超乎西方國家的意識轉變 ;亞洲、西方和一個世界大融合邏輯(The Great Convergence: Asia, the West, and the Logic of One World, PublicAffairs, 2013)等等觀點。

泰國媒體人素提猜評論認為,馬凱朔試圖指出美國致力於發動跟中國的貿易戰或者醞釀第二次“冷戰”是不智之舉,因為身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並非昔日的蘇聯。未來世界霸主的姿態取決於今日所有國家的共同塑造。

倘若中美聯手應對當前世界所面臨的病毒乃至經濟危機,當然不失為更好的選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近期美國官方透過外交渠道向越南、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發出信號,表達出未來將工廠和投資項目轉移到該地區的意願。近期一份由亞洲太平洋基金組織援助的分析報告指出,由於近年來中國在南海爭議地區的經濟開發和軍事部署,令南海周邊國家對中國進一步提高戒備。今年4月中國海警撞沉越南漁船事件,促使原本高度依賴中國的菲律賓轉向聲援越南。相信未來在東盟政治舞台上,菲律賓和越南兩國會在南海議題上達成一致立場。泰國學者分析認為,美國對介入南海局勢始終保持高度興緻,但實質上缺乏法理支持,美國因而轉向通過外交手段拉攏跟中國存在南海領土爭端的國家。相反而言,一旦中國對待周邊國家的姿態過於強勢,上述國家自然會選擇拉攏美國來平衡中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