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

中國與歐盟:沒有能夠克服分歧 但仍友好

發表時間:

星期一的歐中峰會是法國世界報周二處理的重點內容之一。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是: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友好的分歧。文章強調,習近平、默克爾和歐盟負責人試圖與特朗普的貿易戰氣氛保持距離,但是他們並沒有能夠克服他們之間的分歧。

法國世界報
法國世界報 RFI
廣告

由Frédéric Lemaître和Jean-Pierre Stroobants共同撰寫的文章寫道,從星期一的歐盟峰會中得到的主要教訓是:中國在對抗全球變暖領域是歐盟的夥伴,在經濟上是歐盟的競爭者,在戰略上是歐盟的對手,對於歐盟來說,讓中國準確的明白歐盟的立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文章繼續寫道,星期一的歐中視頻峰會,是很早前就計畫好的會議。最初是打算在德國萊比錫大張旗鼓地慶祝長達七年的進行了約三十輪的投資協議談判終於結束了。這一協議原本是為了重新平衡歐中關係,會更加有利於在華歐洲公司的利益:它會消除歐洲汽車製造商或電信公司在中國遇到的障礙,能夠讓中國企業更好地尊重知識產權,並終止強迫歐洲企業進行技術轉讓。

文章寫道,經常受到國家補貼的中國企業,它們在歐洲收到的約束要少得多,它們在戰略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中國在鋁,鋼或高科技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是另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不管怎麼說,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強調,“我們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另外,不論是馮德萊恩,還是另外兩個歐盟方面的與會者,他們都沒有提到5G網絡,也沒有提到中國巨頭華為可能被排除在這個市場之外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歐盟成員國之間就是達不成共同的立場。

是因為二十七國的歐盟不再天真幼稚了呢?還是因為北京繼續僵化呢?不管怎樣,投資協議的簽署最終還是被推遲了。馮德萊恩說:“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中國需要說服我們,值得簽署協議。”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說:“歐盟必須是一個行動者,而不是一個遊戲的場地。”默克爾則強調,即使她主張“現實”,但是多邊主義也必須是基於規則的。

文章說,眼下,雙方能夠慶祝的,是雙方在食品領域的原產地保護方面達成了協議。在氣候問題上,雙方之間既沒有緊張也沒有欣喜,但歐盟希望確保中國準備履行承諾,甚至走得更遠。

文章還說,在雙方的討論中,最敏感的問題是人權。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媒體前表示:“我們不會閉上眼睛。”歐洲理事會主席談到了對西藏和新疆少數民族待遇的“擔憂”,他提出要派獨立觀察員前往新疆。米歇爾還表示,歐盟二十七國對威脅香港自由的香港國安法感到擔憂。

在中國方面,根據新華社的報道,習近平提議,未來中歐合作應以四個原則為基礎:和平共處、開放合作、多邊主義、對話與協商。文章表示,第一個原則絕對不中性,它是冷戰的產物,它再次表示,世界是由不同的政治制度管理的,多種文明的共存是正常的。從這裡可以引申出很多的東西,尤其是中國在人權方面的立場。

在投資領域,文章寫道,習近平表示,中國密切關注歐洲在5G和海外投資控制方面的最新趨勢,他表示“希望”歐盟繼續是“開放、公平和非歧視”的市場,希望“中國企業的權利和合法權益”在歐盟受到保護。習近平在這一問題上既無意是被教訓的學生,也不願像一個被告。

世界報刊出的文章還寫道,對於北京來說,在分歧之餘,最主要的是,中國和歐盟同意“加強溝通與合作”。文章寫道,和美國相比,這是一個重大的不同,雖然中國也清楚地意識到,未來,歐盟將不再是一個輕鬆的對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