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長廊

自然法的捍衛者雅克·馬里旦第八節  人如何體悟自然法

發表時間:

[提要]馬里旦繼承托馬斯·阿奎納的思想,詳細討論了人了解自然法的途徑。這些討論基於神學立場,但卻用哲學的語彙展開。他的目的是要把人權建立在一個不言自明、不可剝奪的神聖基礎之上。

法國思想家雅克·馬里旦
法國思想家雅克·馬里旦 © Wikipédia Roger-Viollet
廣告

問:我們前面已經給聽友們介紹了自然法思想的特質和歷史。現在我們應該聽聽馬里旦的看法。

答:對,今天我們開始圍繞馬里旦的思想來介紹和討論。馬里旦是新托馬斯主義的重要思想家,而且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他對自然法的論述脫不開聖托馬斯的神學思想框架。但他在信奉托馬斯主義之前是修哲學的,而且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對柏格森主義很感興趣。雖然他後來批評柏格森,但我們能看出他思想中的一些柏格森主義的痕跡。他認為,人體悟自然法存在的途徑,是通過一種與生俱來的知識(knowlege through connaturality),也就是天賦知識或稟賦知識。這是一種什麼知識呢?它和我們一般所了解的知識不同,因為我們所謂的知識都是通過學習而得到的,而這種天賦知識是關於神聖事物的知識。馬里旦是這樣定義的,“在通過本能、稟賦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智力並不是單獨起作用,而是和感情本能、意志決定一起起作用。稟賦知識並不是理性知識,不是通過運用理性的概念、邏輯和推理而獲得的知識。然而,它卻是實在的和真正的知識”。而且他還認為,這種知識不能自我證明,而且有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聽友們很容易就能判斷出,這種知識類似於一種神秘的啟示。我想有宗教信仰的朋友,一定會在祈禱,在與上帝的交流、默會中體驗過這種知識。

問:這種知識完全是一種宗教知識呀?它如何獲取可靠性?

答:問得好。馬里旦就是要證明這種神秘知識的可靠性,以確定自然法的可靠性。首先,他承認這是一個神學話題,而不是一個哲學話題。因為神學家們,“將神秘沉思描繪成聖潔的或超自然的沉思,因為他既要靠信仰,又要靠神恩,是由棲居於人靈魂之中的聖靈啟發的”。所以這種天賦知識的來源,是通過啟示,它在根本上是神恩所賜。其次,由於這種知識是啟示,因此他認為,“人們對神聖事物的體驗,不可能由我們的概念或理念提供,也不可能通過類比被造物得到”。也就是說,你拿概念無法證明這種啟示,你也無法拿世間的萬物來比喻說明這種啟示。第三,他斷言,“正是這一神聖體驗,使得我們能夠認識遙遠的神聖存在物,因此這種超概念性的知識,只能通過天賦而得到”。他對這種天賦知識可靠性的證明,就是此乃神恩所賜,是人對上帝之愛的分享。人分享上帝的大能,從而也分享上帝的大智。因此它必定可靠可信。我想這是所有有信仰的人都會同意的。我個人作為一個搞哲學的,對一切神秘主義的啟示論的知識只能表示尊重。我有時想,或許因為我們沒有宗教信仰,所以參不透宇宙的神秘。我們信奉理性,卻可能永遠在事物的外圍繞圈子,而不能深入把握存在的真諦。

問:但我們至少會尊重我們不能體會的東西。

答:但馬里旦又給了我們一條生路,可以讓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去體會這種天賦知識,那就是詩性知識(poetic knolege)。對這個角度,我的感受要更真實一些。馬里旦把詩性知識定義為稟賦知識的一個典型例子。他舉德國浪漫主義詩歌和法國詩人蘭波、波德萊爾為例,說自他們開始,“詩人已經意識到,他們具有自己的既不同於科學,也不同於哲學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但是他又認為,詩性體驗和神秘體驗不一樣,“詩性體驗來源於精神的自由創造,它自始就以表達為取向,最後以語詞表達終結”。而神秘體驗,“它肇始自精神中最強烈的求知慾,專註於求知,所以就傾向於沉寂和內在的收穫”。對他的這個區分,我是不同意的。因為詩性體驗中往往包含着神秘體驗,詩人會尋求語彙來表達神秘體驗,比如波德萊爾的名詩《招遠遊》,魏爾倫的《忘卻的小曲》,蘭波的《醉舟》,詩中表達的全是神秘體驗。或許馬里旦說的神秘體驗,嚴格限制在宗教領域,只表達信徒和主之間的交流、默會。但就算如此,許多宗教性的神秘體驗也變成了詩,例如博伊倫修道院中的那些中世紀手卷,全部是詩。

問:我想,詩性思維還真離不開神秘體驗,否則詩意就單薄了。

答:這個問題就涉及詩學了,今天我們先不談。馬里旦酷愛詩歌,他還有一部著作《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其中有一章專論詩、神秘主義和形而上學,寫得非常精彩,也許我們後面會談及。好,我們還是回到詩性體驗。其實,馬里旦談詩性體驗,不過是要強調有些本真的認識,是不能通過理性獲取的。他說,“詩性知識是一種非概念化、非推理化的知識,這種無法概念化的知識是通過情感手段獲得的,這種情感來源於智力的前意識活動,並且具有指向性和直覺性,從而使得智力能夠通過自我意識,抽象地把握某些存在性實體”。聽友們不要忘記,馬里旦談稟賦知識,詩性知識,是為了論證自然法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又是不可論證的。那人如何去把握它並依賴它建立起正義?

問:所以他從宗教的角度來確認,人有非理性的直覺認知力。

答:對。他選取這個角度是很自然的。因為正像我們一開始介紹自然法的特性時就指出過的,自然法就是神之法,人通過分享神的理性去把握它、認識它。但馬里旦絕不是單純地去講宗教神學,他的最終目的是要確立人的地位和人權的至高無上。這就需要從神學進入哲學,特別是道德哲學。神意給了人絕對要去遵循的原則,這就是自然法的第一原則,趨善避惡。一個美好的世界,一個神所允許的世界,是一個共同善的世界。馬里旦就是這樣一步步從神學進到哲學,最後他要走向人學。我們知道,現實世界中充滿了邪惡,有些邪惡勢力還相當強大,但人要堅持趨善避惡就必須有一個可靠的根基。馬里旦在考慮這些抽象問題時,面對的是納粹,是法西斯勢力急劇膨脹,而人性飽受蹂躪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人能堅持活下去,並且堅持不作惡,需要的是持守一種堅不可摧的道德理念。這個道德理念是來自神的,因此是不可戰勝的。下次我們就談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