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港府施政報告向北望 打造跨境概念都會區 稱容1/3香港人口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談深港融合,左上角小圖為雙城三圈構思。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談深港融合,左上角小圖為雙城三圈構思。 © 本文作者供圖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她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建議,把香港北部與深圳接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打造成「北部都會區」,以鐵路與中國內地的深圳及其下的大鵬灣形成「雙城三圈」格局。

廣告

下的大鵬灣形成「雙城三圈」格局。預計發展完成後可提供9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250萬人,約佔現時人口的三分之一。不過,報告未有提及都會區的完成日期,只是強調,有信心透過都會區、填海及回收土地等方法找到足夠土地,以填補預計由現時到「五十年不變」後的2048年所短缺的3000公頃土地。

林鄭月娥今(6日)早在立法會花了兩個多小時宣讀其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當中為港人勾畫了一個在新界北部出現的一個「宜居宜業宜游」都會區,這個都會區將建設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支撐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中環「維港都會區」,亦會擴大至包括她上任翌年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她強調,兩區將提供大量土地,並駕齊驅地推動香港發展。

香港面積有1100平方公里,而根據《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當中300平方公里將劃為都會區,包括新界的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已規畫可提供35萬個住宅單位,而額外開拓的600公頃用地,料可額外提供16.5萬至18.6萬個住宅單位,再加上區內現有的39萬個單位,發展後,整個都會區的住宅單位數目將達到90.5萬至92.6萬個,可容納約2 50萬人居住;而都會區內的職位數目將會增加四倍半至65萬個,當中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林鄭月娥形容,這會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而區內的洪水橋/廈村將會發展為現代服務業中心,盡量把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此區。

她又說,區內的七個跨境陸路口岸,使港深兩地有條件跨越水域限制而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當中,「雙城」是指香港和深圳,而「三圈」則是指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她形容,北部都會區是首份由港府編製、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

而要形成北部都會區,鐵路將是主要骨幹,包括建造洪水橋至前海的鐵路、把「北環線」向北伸延,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以及探討將「東鐵線」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深圳一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 港府預計,為了發展南北兩個都會區等大型區域發展,當局或會在下一屆政府開設一個副司長職位。香港現時只有三名司長,即政務司長、律政司長及財政司長,並無副司長一職。

被北京視為香港深層次問題之一的房屋事務,林鄭月娥透露,未來十年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以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另又會爭取在同期準備170公頃土地,料可興建約10萬個私營房屋單位。其次,除了重建大坑西邨,負責營建公屋的房屋委員會,亦會研究重建西環邨和馬頭圍邨,以便提供更多單位。不過,她未有提出改善公屋輪候時間的目標。截至今年6月,港人一般需輪候5.8年才可獲得編配公屋,被指偏長。

她總結,假設住用地積比率為4至6.5,持續推進已有及策畫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萬至5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加上北部都會區的新增單位,2031-32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供應可高達56.5萬至68.6萬個單位。至於由2019至2048年(即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五十年期滿的2047年翌年)的土地短缺,現時估計約為3000公頃,透過成功推動上述各項計畫,港府有信心會在中長期找到所欠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