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與立陶宛斷交 官方學者稱不願太衝擊中歐關係
發表時間:
中國今天宣布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級為代辦級。中國學者崔洪建說,中方之所以沒有斷交,主要是考慮不要讓此事對於中歐關係的整個局面過度衝擊,但不排除其他歐洲國家“存在潛在問題”。據崔洪建認為,如果兩國真的斷交,立陶宛又作為歐盟成員國,就勢必牽連對到中歐層面機制的影響,“立陶宛在歐盟內部涉華議題上的反對就會變得肆無忌憚”。
據中央社今天報道說,中國外交部今天發布聲明,指立陶宛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覆交涉,允許台灣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決定將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
澎湃新聞引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說,降為代辦級是一種中間狀態,再往下走就是斷交,“但如果對方展現誠意,作出改善關係的動作,事情也有往回走的可能”。崔洪建認為,中方之所以這次沒有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主要還是考慮到不要讓此事對於中歐關係的整個局面過度衝擊。如果兩國真的斷交,立陶宛又作為歐盟成員國,就勢必牽連對到中歐層面機制的影響,“立陶宛在歐盟內部涉華議題上的反對就會變得肆無忌憚”。
據崔洪建說,現在看來,立陶宛會繼續在涉台問題上採取“切香腸”的做法,跟進一些大國在涉台問題上的操作,也會繼續在歐盟內部“拉幫結派”。崔洪建認為,中國和立陶宛立關係出現當前局面,其實與中美關係、中歐關係的複雜局面都相關。立陶宛現在給其他歐洲國家做了一個示範,不排除其他國家存在潛在問題。中國要同時盯着3個層面,“盯着立陶宛,盯着歐盟其他國家,盯着歐盟,且這3個層面是相互聯動的”。
該報道指,澎湃新聞梳理中國近來和立陶宛的關係,指出立陶宛和台灣發展關係不但有跡可循,也得到了歐盟的支持,“中歐關係中涉台議題的嚴峻程度正在上升,歐盟內部操弄台灣問題的態勢逐漸上升。”
今年5月,立陶宛外長宣布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8月宣布允許台灣政府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中方8月10日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10月21日,歐洲議會通過挺台的“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10月28日,歐盟理事會主席和歐盟執委會主席聯名覆信歐洲地區“福爾摩沙俱樂部”,支持立陶宛與台灣互設代表處,稱此舉沒有違反歐盟的一個中國政策;此後,外交部長吳釗燮10月底出訪斯洛伐克、捷克、比利時;歐洲議會官方代表團11月初訪台。
該報道稱,“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11月18日正式掛牌運作,中國11月21日宣布與立陶宛外交關係降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