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中台危機:歐盟因分歧似乎無力應對中國的貿易脅迫
中國就立陶宛允許設立台灣代表處一事對歐盟經濟施壓,已經引發了歐盟內部的分歧,也令人再次質疑歐盟是否有能力保護其巨大市場免受中國壓力影響。
發表時間:
據華爾街日報今天報道說,歐盟似乎無力應對中國的貿易脅迫。據美國和歐洲官員稱,中國最近幾周實際上將立陶宛企業拒之門外,並開始向有立陶宛供應商的歐洲和美國公司施壓,要求切斷這種供應關係,否則可能遭遇抵制。
中國這些施壓行動的起因是,去年11月份台政府在立陶宛首都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北京稱此舉是一個“惡劣先例”並誓言反擊。大多數台灣在海外的辦事處都以“台北”名義開設。這些從未正式對外宣布的中國經濟舉措表明,雖然歐盟不斷加大力度遏制中國經濟行為對其市場的影響,但中國仍然有能力避開這些舉措。歐盟成員國實行統一的貿易政策。
自2019年以來,歐盟宣布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幫助歐洲企業與中國對手展開競爭、以及在中國市場贏得話語權。
然而,歐洲各國政府對中國向立陶宛施壓的反應卻很平淡。一些外交人員對這個波羅的海國家在台灣問題上挑戰北京方面的決定持批評態度,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而言,這是一個政治問題。其他人則試圖避免與中國的對峙升級。
美國官員譴責中國的施壓策略時更為積極。
周二,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說,政府允許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是個錯誤。去年,作為美國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簡稱﹕北約)的盟友,立陶宛也成為第一個退出17+1集團的國家;該集團是中國與一些國家建立政治和經濟關係的論壇,主要是較小的歐洲國家。
瑙塞達向立陶宛一家電台表示:“我認為錯誤並非允許台灣開設代表處,而是錯在其名稱,這個名稱沒有與我協調。”他說:“現在我們必須應對後果,立陶宛已開始遭遇非常規措施,我們必須非常積極,並向歐盟發出非常明確的信號,表明這是一種攻擊,是對一個歐盟國家的一種施壓。”
立陶宛官員已在最高層面提出了這個問題,包括在去年12月舉行的歐盟領導人峰會上。周二晚間,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立陶宛總理討論了這一局勢。馮德萊恩隨後發表推文稱,她已經向立陶宛提供了全力支持,“以解決目前與中國的貿易摩擦”。
到目前為止,歐盟調解的努力都未成功。歐盟已警告稱,可能會將中國與立陶宛之間的爭端提交給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解決,但該機構的任何行動可能都需要數年時間。
據該報道,中國的舉措是對歐盟的現實檢驗。歐盟官員們曾充滿信心,認為他們正在增加對中國的經濟籌碼。儘管中歐間日均貿易額達10億歐元(約合11.3億美元),而且歐洲在中國的投資規模龐大,但面對官員們承認的中國的脅迫,歐盟似乎無能為力。
然而,歐盟和立陶宛官員表示,歐盟一些較大成員國,包括與中國有着深厚經濟關係的法國和德國,一直在努力避免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升級。上個月,德國新任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與習近平的首次通話中聲稱要加強德中經貿聯繫。
立陶宛外交人員說,一些歐洲國家政府的反應是,這是一個需要妥協的雙邊問題。
華爾街日報引述歐洲經濟智庫Bruegel的高級研究員Alicia García-Herrero警告說,如果歐盟現在不能發揮其作為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集體經濟力量,北京方面可能會加大施壓力度。她說,最終,如果歐盟不能保護規模較小的成員國,那麼它在貿易政策方面的權威將被削弱。歐洲經濟智庫Bruegel的高級研究員Alicia García-Herrero說,“歐盟至少可以說,立陶宛的出口就是歐洲的出口,任何針對立陶宛出口的行動都是針對歐洲出口的行動,” García-Herrero說,“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