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專欄

中印風波未平  尼印衝突再起

發表時間:

持續數月的中印邊境衝突最近幾天正在進行高層協商,兩國媒體對外報道邊境局勢處在“可控狀態”。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尼泊爾國會昨天通過擴大版新地圖,再度加劇跟印度之間的領土爭端。泰國媒體觀察認為,南亞地區圍繞喜馬拉雅山脈邊境線的爭端日趨頻繁,反映印度在中國崛起後做出了一系列戰略調整。

中印洞朗對峙,分析指中國被金磚峰會、十九大綁架,很被動。
中印洞朗對峙,分析指中國被金磚峰會、十九大綁架,很被動。 網絡照片
廣告

泰國通訊社援引《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周六刊登印度陸軍總司令納拉萬尼(MM Naravane)講話消息稱:印度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地區局勢整體上已經得到控制,自上周起,雙方分別派出對等軍事級別的官員進行接觸,今後幾天內,雙方還將針對敏感地區以及可覺察的分歧持續展開和平對話。不過在此前一天,印度國防部高級官員透露印中兩國在幾個敏感地區的對峙仍在繼續。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證實中印之間正在就解決邊境爭端展開積極和談。

泰國媒體觀察指出,中國和印度邊境線綿延長達數千公里,雙方就部分邊境地區的歸屬權存在爭議純屬正常情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以來圍繞中印邊境爭端而爆發的衝突驟然頻繁起來,其背後的深層原因不得不引起重視。今年五月,兩架印度軍機在錫金邊境地帶疑似被導彈擊落,進一步加劇了整個喜馬拉雅山脈地帶的緊張局勢。

中印邊境風波未平,尼泊爾和印度衝突再起。東南亞媒體報道,尼泊爾國會本月13日表決通過了新版國家地圖。該版圖國土面積比原來增多335平方公里。尼泊爾眾議院275名國會議員中258投下支持票,除了少數人棄權,反對票為零。該決議隨即引發印度強烈反彈,印度外交部發表聲明拒絕接受尼泊爾新版地圖,同時指責尼泊爾不按照歷史依據而採取單方行動。據悉最新被納入尼泊爾版圖的卡拉帕尼(Kalapani)、里普列克(Lipu Lekh)和林比亞杜拉(Limpiyadhura)三個地區,長期以來是引發尼泊爾和印度領土爭議的焦點。尼泊爾國會高票通過新版地圖反映出罕見的外交強勢,印度媒體對此反應“頗為費解”。

近期以來,尼泊爾國內不斷爆發反對印度侵佔主權的示威抗議活動,示威者們在駐加德滿都印度大使館前打出標語,呼籲印度當局尊重尼泊爾的領土主權。這些人認為印度國防部長6月上旬出席剪綵的一條跨國公路“侵佔”了尼泊爾的國家領土。據稱這條長約80公里的山地道路,溝通了印度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與中國西藏以南地區的交通,修建目的是為了方便朝聖以及促進貿易往來。然而道路所經過的卡拉帕尼(Kalapani)地區,正是印度和尼泊爾長期存在領土爭議的焦點。同樣也受到尼泊爾示威民眾抨擊的中國一度沉默,上月北京外交部表態,希望尼泊爾和印度兩國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卡拉帕尼地區的歸屬權問題。有關評論稱,該事件使中國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是溝通印、中兩國的跨國道路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印度領導人莫迪(Narendra Modi)武漢會談倡導下修建。另一方面是中國領導人2019年訪問尼泊爾時兩國首腦宣布雙方升級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泰國亞洲問題研究報告提及中印關係時指出,中國近年來的經濟強大與影響力對外擴張,從心理上加劇了印度的地緣焦慮,因而在近年來捨棄不結盟立場,積極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乃至俄羅斯深化軍事關係,一方面鞏固印度在南亞地區的安全地位,另一方面確保印度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不受外來勢力衝擊。印度當前在美國倡導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中佔據關鍵地位,隨着中美貿易戰波及範圍的擴散,印度未來還將在經濟上擔負起更加重要的地區角色。

研究認為,印度跟中國在戰略部署上視彼此為潛在競爭對手。中國在南亞地區推廣“一帶一路”無可避免地衝擊到該地區原有秩序,尤其是加深了南亞大國--印度的危機感。莫迪上台後不僅加強深化跟世界超級大國之間的關係,同時着力營造印度跟周邊國家的友好氛圍,莫迪首任出訪位於印中之間的山地小國不丹,雙方確立“獨一無二的特殊關係”,包括印度跟孟加拉國就兩國邊界爭端達成和解的背後,也包含有“抗衡中國”的考量。此次在新冠肺炎傳染疫情造成的致命經濟打擊下,損失慘重的印度調整放緩了多項原定發展戰略,未來值得繼續觀察的是,在美國呼籲結盟國撤出中國市場的過程中,印度是否選擇進一步遙相呼應,發揮其驚人的人口數量和低廉的勞工成本優勢,進而取代中國原本被譽為世界經濟“產業供應鏈”的角色。

瀏覽其他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