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美國台海「戰略模糊」 重點一次看

(法新社華盛頓22日電) 美國總統拜登在媒體節目答詢時承諾會在中國入侵時保護台灣,再次引起華府長久以來的台海「戰略模糊」政策有無必要改弦更張的討論。

廣告

法新社簡單說明何謂戰略模糊、為何做出明白且堅定的防衛台灣承諾會冒及高風險。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後,故總統蔣中正率國民黨軍民從中國大陸播遷到台灣,之後30年兩岸爭奪中國正統,期間不時爆發熱戰;1992年,海峽兩岸的代表技術性達成共識,即雙方都承認一個中國,惟一個中國的內涵認知不同。

但自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後,自認台灣不屬於中國大陸的台灣意識擡頭,兩岸關係也產生質變。

美國1978年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後,197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雖然美國並未比照美日、美韓簽有條約、一旦遭進犯美軍會趕來防衛的條件對待台灣,但國會仍通過台灣關係法,售台防衛性武器,美軍也從來沒講明,既沒排除大陸武力犯台時派兵來援的可能,也不明說美軍一定不會介入,這就是所謂「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隨中國大陸崛起,共軍現代化程度讓兩岸軍力嚴重失衡,加上習近平治下的北京益發強勢,美國應否改變戰略模糊的討論也越來越熱絡。

越來越多美國專家呼籲華府應放棄戰略模糊,向北京挑明若武力犯台,美軍必定有所回應,才能真正達到嚇阻;但反對改弦更張的一派認為,給台灣白紙黑字的防衛承諾會很危險,除美國恐因台灣宣布獨立被迫捲入戰火,也給北京一個名正言順的武力犯台理由,因為等同外國軍隊插手兩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