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健康與科技

張倫:北京對港下狠手牽扯對自身經濟發展方向的判斷

發表時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南下,慶祝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特區的建設可以說是中國70年代末啟動的改革開放的標誌,而與深圳毗鄰的香港以其亞洲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對外開放的國際城市的優勢,對中國40年改革開放做出了巨大貢獻。40年後,深圳經濟快速起飛,而香港原本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享有的獨特優勢顯然正在國安法下消退。如果說習近平14日在深圳的講話中仍然強調中國繼續“全面擴大開放”的話,深圳被表述為習近平領導下的“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推進中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 香港特有的優勢似乎對於北京來說已經不再重要。旅法學者、法國蓬德瓦茲大學教授張倫先生認為,香港在中國領導人眼中重要性式微與中央政府更大框架下的政策走向相關。

2020年10月14日,北京街頭巨大屏幕播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特區建設40年慶祝活動中的講話。
2020年10月14日,北京街頭巨大屏幕播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特區建設40年慶祝活動中的講話。 REUTERS - CARLOS GARCIA RAWLINS
廣告

中國未來發展方向:改革開放?內循環?

張倫:去年六、七月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始後,我當時私下的一個基本判斷是:香港問題,(中央)不會輕易動。如果要動,就是說決定下狠手的話,就絕不僅僅是香港本身的問題,而是北京牽扯到自身、對中國大陸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判斷。這個決定如果做出,(北京)對香港就會在所不惜,它(香港)的價值就不大了……

法廣:那是對前途怎樣的一種判斷,可以讓北京決定走這樣一步呢?

張倫: 是關係到中國整個未來的一個判斷。這個判斷就是今年夏天在兩會期間,習近平去一個代表團座談(記不清是哪一個代表團了)提到的“內循環”。我一直覺得北京有這方面的考量。怎麼說呢,這也是我的一種擔心吧,就是中國內圈化發展的一種思路出現。儘管北京不斷在講,還是要繼續改革開放,但是,我覺得真正的思路可能就是於此有關(內圈化發展)。在這種判斷前提下,香港就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問題了。這背後是相連的……

法廣:您的意思是說,(中國)結束開放政策,又回到一種封閉狀態?

張倫: 它(中國)不會主動結束開放,因為開放對北京來說,仍然是利多的選擇。但是,中國好好地玩了西方一把,答應的事情不兌現。現在情況越來越清晰,西方現在肯定要對中國施加壓力,要求它兌現一些基本承諾。但北京又不會輕易退讓,因為這會動搖其內部,比如官僚體系、利益集團、國企獨大壟斷等局面都會動搖。所以北京不會輕易真正兌現承諾,那結構性的衝突就不可能不出現。更何況習近平這些年越來越強烈的新時代的毛式政策特點,這種路線也不可能不引發西方強烈反彈: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衝突。所有這些因素造成外界壓力越來越大。中美貿易戰不是那麼偶然的、是川普一個人突發奇想發起的,這種結構性的衝突已經到了走到了這樣一個時候。中共不可能不考慮如何在維護一黨統治的前提下維持自己的江山,應付這種局面。經濟上, 有人說是否會重新施行計畫經濟,我倒不這麼認為,但這方面的色彩會比較強,北京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比如網絡、數字貨幣等新時代的方式,來強固中國經濟,包括利用傳統的毛式體制的遺留特點,比如黨進駐私人企業,外企都要有黨組織、甚至開展混合經濟等方式……走到這一天,它和世界發生衝突也不是偶然。在這個板塊撞擊的大背景下,一些局部性的問題就會出現。香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一個悲劇性結局,至少我們知道的香港已經死亡,或者行將死亡。一個未來香港的誕生,大概只會隨着中國出現重大變化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