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設在德國的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組織上周公布了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44個成員國在出口貿易方面的腐敗行為的評估報告,事實上,報告涉及的國家僅僅是43個,由於冰島的出口貿易數字微乎其微,因而並列入調查的範圍。這份報告的標題是 《2020年出口腐敗報告》。報告將經合組織成員國分為四組,美國,英國以色列與瑞士被列入積極展開司法調查並且對貪腐責任者進行制裁的國家,法國,德國等八個國家被列入反貪腐溫和的國家,其他三十多個國家則屬於消極反貪腐國家。這份長達180多頁的報告中有四頁的內容涉及中國,報告指出,雖然中國並不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反腐敗公約的簽署國,但是,鑒於中國的出口貿易超過全球總貿易的11%,中國與印度等國在出口貿易行業的透明度值得各界的進一步關注。
透明國際指出,在過去的幾年中,他們曾經多次呼籲中國,印度等二十國集團組織成員國簽署經合組織的反貪腐公約,但是,卻始終沒有獲得相關國家的回應。從2018年開始,透明國際在年度報告中納入出口貿易金額超過全球2%的非公約國。因此今年榜上有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香港,新加坡以及印度。
報告指出,75% 的世界出口貿易來源於那些在反貪腐領域沒有做出行動的國家。儘管國際反貪腐行動從總體來說正在不斷進步,但是,他們依然遇到重重阻力,例如缺乏有力的法律框架,缺乏協調合作,缺乏反腐敗專家等等,許多國家都對其企業使用賄賂手段來獲得國際出口市場視若無睹,即使有中國與俄羅斯等高調打擊腐敗的國家,但是,他們的真正目的往往是為了打擊政治對手,而並不是打擊腐敗本身。因此,出口行業繼續腐敗成風,犯罪者繼續逃避法律的制裁。根據聯合國日前公布的一份統計報告,每年有880億美元的資產非法流出非洲,相當於每年國際援助非洲金額的兩倍,這些資產絕大多數都是在貿易的框架下被非法挪用的,而新冠疫情正在加劇非洲國家的腐敗現象,因為聯合國以及二十強集團近期向非洲再度撥發了援助金款,如何進一步打擊腐敗,為深受其害的非洲國家的民眾尋求公正。這是國際反貪腐組織所面臨的一大考研。
事實上,國際反貪腐活動早已擁有諸多的協議框架,經合組織在1997年就通過了《 關於打擊國際商業交易中 行賄外國公職人員行為的公約 》,經合組織近年來不斷呼籲 中國,印度等二十強組織中的非經合組織成員國儘快加入公約。此外,聯合國2003年通過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中對國際商業交易中的行賄受賄也帶有明確的規定,簽署該公約的169個國家中就包括中國與印度等被透明國際點名批評的國家。報告指出,中國、香港和印度在打擊國外腐敗現象和洗錢方面無所作為。新加坡在這方面採取的舉措也非常有限。
具體而言,報告指出,在2016年至2019年期間,中國的司法部門並未對任何涉及出口貿易行賄受賄的嫌疑案件展開任何調查,而相關的貪腐案子數不勝數,報告列舉了其中一些最引人關注的案子,比如,斯里蘭卡總統是否在中國在該國修建海港的工程計畫中獲得了將近80萬美元的回扣,該工程計畫雖然在2015年被叫停,但是2018年一月,有報道說,中國公司與斯里蘭卡當局再度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報告列舉的另外多個貪腐案件都涉及非洲國家,比如說,2015年,中國國營企業中國路橋建設集團在肯尼亞高速公路工程中賄賂當地官員遭到肯尼亞司法部門的判決。此外,中國企業在幾內亞,盧根達,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也涉及多起貪腐事件。此外,透明國際的報告中特別列舉了澳門富豪吳立勝為在澳門設立聯合國中心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賄賂前聯合國大會主席約翰阿什而受到紐約法院的判決。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對上述貪腐事件未展開任何調查,不過,報告同時也指出,負責上述案件審理工作的非洲以及紐約法院並未找到中國官方直接介入賄賂活動的任何證據。
最後,報告列舉了在出口行業打擊貪腐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信息透明,資產透明,以及對責任者進行司法追究,對受害者給於經濟賠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