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健康與科技

亞洲從疫情中復蘇面臨的挑戰

發表時間:

亞洲最先遭到新冠疫情衝擊,也率先從疫情中復蘇。疫情暴發一周年之際,亞洲地區是否已經完全恢復?根據過去的經驗,這次疫情將產生長期的影響。 做出明確判斷還為時過早。此次疫情加劇了既已存在的長期問題:生產率增長減緩,債務增加,人口老齡化,不平等加劇以及管理氣候變化。

Podcast
Podcast © FMM
廣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主任李昌鏞和主任助理 Katsiaryna Svirydzenka 撰文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人員的一份新研究報告探討了亞洲地區如何應對這些多重挑戰。

新冠疫情風暴,摧毀了就業,加劇了貧困和不平等,並造成了公共和私人債務問題——這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動蕩有可能在未來數年內給經濟留下持久的創傷效應。

疫情暴發之後,許多國家不得不應對沉重的公共和私人債務負擔。對於其中一些國家,這種負擔可能過大而難以承受。對於小型國家,主權債務是一個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特別關注收入調動、公共財政和債務管理。這些國家需要多邊合作夥伴的支持,同時需要債務減免,以獲得一些喘息空間。

在大型新興市場,主要問題可能是私人債務處於空前水平。越來越多的企業無法產生足夠的利潤來償還債務。這些企業正在靠政府支持維持生存,但一旦這種支持取消,且如果沒有其他干預措施,那麼可能出現企業大量破產的情況。這種脆弱性在亞洲可能尤為顯著。在復蘇過程中,如果全球金融市場環境收緊,資本將出現外流,企業部門將承受更大壓力。

為解決這一脆弱性問題,各國需要加強私人債務處置框架,確保能夠獲得充足的融資,並為利用風險資本提供便利,以促進資源重新配置到正在增長的部門。

為減少衝擊影響,多數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許多國家(特別是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正在更多地採取非常規貨幣政策來緩解銀行和借款人受到的壓力。

儘管有必要,但這些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風險,且實施時間越長,風險越大。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明智的做法是盡量減少扭曲,並制定明確的非常規措施退出戰略。

為防止產生長期的經濟“創傷”,亞洲需要加快經濟改革,以促進生產率增長和投資,允許資源跨部門實現充分的重新配置,並為受轉型影響的工人提供支持。一攬子措施可以包括:針對性明確的錄用補貼和職工再培訓計畫;基礎設施升級;簡化業務流程;以及減輕監管和稅收負擔。

在採取這些措施的同時,還需要廣泛地推動社會保障改革,將勞動者納入正式的保障體系,同時通過定向有條件現金轉移支付向脆弱群體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亞洲更美好的未來。資源從能源密集型部門(如航空和運輸)重新配置到生產率更高、更加清潔的部門,為後者提供了創造更多就業的機會。精心設計的碳稅方案,配套的產品和勞動力市場政策能夠支持資本的重新配置和勞動力的技能再培訓。

這將有利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因為亞太地區很多國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污染嚴重的國家。此外,當地人口的健康狀況將得到改善,就業形勢將好轉,並且更多的資源將用於滿足發展需求。

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勞動力市場和公司部門的改革有助於減輕疫情的影響,並解決該地區既有的長期問題。亞洲必須保持靈活和創新,以可持續、更綠色、更公平的方式走出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