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減排並遏制全球變暖,各方在目標和政策方面都存在差距。當前,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至2攝氏度的機會正在迅速下降。世界各國領導人正齊聚格拉斯哥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人員的一份最新氣候報告顯示:如果全球政策維持不變,那麼2030年的碳排放量將遠高於實現1.5攝氏度目標所需的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格奧爾基耶娃表示,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迫切需要在2030年將碳排放量較基線水平降低 55%;而如果想實現2攝氏度的控溫目標,則需要將碳排放量降低30%。為了實現上述減排目標,出席COP26大會的決策者們必須消除他們在目標和政策兩方面存在的重大差距。
先說全球在減排目標上的差距。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有135個國家(其佔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已經承諾,將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凈零目標。但我們在短期目標上的承諾還不夠。即便各方兌現了關於2030年的現有承諾,也只能達到控溫目標所需減排量的 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出於公平和歷史責任的原因,發達經濟體預計將更快減少碳排放量。這些國家共同承諾較2030年基線水平將碳排放量削減43% 。
與此同時,較高收入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共同承諾削減12%的碳排放量,較低收入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則承諾削減 6%的碳排放量。
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氣候報告顯示,以上每組國家都必須做得更多——無論它們之間如何分配減排量。
為實現更有雄心的減排目標,加大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外部資金支持力度極其重要。發達經濟體必須實現承諾,從2020年起每年向低收入國家提供 1000億美元資金。最新的數據顯示,我們還未達到這個目標。
再說全球在減緩氣變政策方面的差距。即便全球各國能做出足夠進取的減排承諾,我們仍需制定相關的政策來實施減排。碳定價——對燃料碳含量或其碳排放收費——應發揮核心作用,這一點對排放大國尤其如此。它可一下子釋放出價格信號,使私人投資轉向低碳技術和高能效領域。
但是我們所需要實現的目標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差距非常大。為實現2攝氏度以內的控溫目標,我們需要在2030年將全球的碳價格提升至每噸 75美元以上。
最近的實證研究表明,碳定價改革並未減少GDP或就業。事實上,此類改革可以支持長期經濟增長目標。來自碳定價的收入——通常約為GDP的 1%或更多——可用於減少勞動稅或增加公共投資,從而幫助提振經濟。
這些只是減緩氣變策略如何能為社會各界帶來更廣泛利益的一些例子(它們也必須能做到這點)。政策制定者們應確保公平的轉型,為弱勢家庭、勞動者和地區提供有力的支持。
任何減緩氣變策略的另一關鍵要素是綠色公共投資。我們需要加快採用清潔技術基礎設施,如智能電網和電動汽車充電站。清潔能源領域的公共和私人投資結合在一起,能釋放出尤其巨大的增長效應;低碳產業的勞動密集程度也往往高於化石燃料行業,這將有助於促進就業。
所有改革應該循序漸進並得到良好溝通,這將方便企業和家庭做出調整。這些改革也應覆蓋更廣泛的碳排放源(如甲烷)並提高森林碳儲存。
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如果我們不儘快在目標、政策和資金領域縮小我們的差距,2030年以後的碳減排工作將面臨十分危險的懸崖效應——屆時,轉型成本將大大增加,我們也可能永遠無法實現全球控溫目標。
我們可以有序、合作、及時實現轉型,我們也必須這麼做。現在,我們就必須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