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購買是有用的工具,但有風險。首先,央行自身的資產負債表將面臨明顯的風險 。其次,存在“財政主導”風險,即政府向央行施壓,要求其實現政府的目標 。
過去幾十年裡,新興市場央行在建立實施逆周期貨幣政策的信譽方面有很大進步。新冠疫情危機期間,許多新興市場央行不僅大幅降息,還部署了包括資產購買在內的一系列工具,幫助恢復市場運行。
前些年,購買政府債券的主要是發達經濟體央行。然而,南非、波蘭和泰國等國央行首次通過大規模資產購買來對抗市場失靈,這開創了新的局面。儘管這些國家的行動成功減輕了市場壓力,但它們以及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未來規畫時,仍需注意其他重要的考慮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資產購買應被視為一種應對新冠危機的特殊措施,還是一種更常態化的政策工具。與此同時,多種風險都需要加以應對,如財政主導、債務貨幣化、過度承擔風險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顧問兼貨幣與資本市場部專家 Tobias Adrian, Christopher Erceg, Simon Gray, Ratna Sahay 近期發布了一篇題為《資產購買和直接融資》的論文,為發揮資產購買的好處並抑制風險提供了一些指導原則。
他們指出,資產購買是有用的工具,但有風險。首先,央行自身的資產負債表將面臨明顯的風險 。其次,存在“財政主導”風險,即政府向央行施壓,要求其實現政府的目標 。
在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召開的關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新型貨幣政策工具討論的圓桌會上,南非儲備銀行行長Lesetja Kganyago、俄羅斯央行行長Elvira Nabiullina和世界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 強調了央行資產負債表風險和財政主導風險,但也指出了其他的不良副作用。特別是,雖然資產購買可以降低尾部風險,但此類政策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鼓勵過度承擔風險、損害市場紀律等。此外,如果央行在做市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這可能會抑制金融市場的發展。
資產購買的一項核心原則是,央行必須擁有為實現其法定目標而在必要時調整政策利率的自由。 央行通過發行儲備來購買資產。除非央行能夠通過將政策利率提高至與物價穩定一致的水平來衝銷這些儲備,否則這些額外的儲備可能會產生巨大的通脹壓力。
央行進行的任何購買都應出於央行主動,以實現其法定目標(而不是政府的目標)。資產購買的規模和持續時間應與這些目標協調一致:為維護金融穩定而進行的購買一般應規模適度,並在金融壓力緩解時予以出售;而為提供宏觀經濟刺激而進行的購買,可能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
要實現這一原則,最好的辦法是確保央行在二級市場購買資產,而不是“直接”通過一級市場購買或使用透支工具購買。直接融資使政府能更容易地決定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和其需支付的利率,這往往會破壞財政紀律並增加債務貨幣化的風險。
就資產購買計畫的目標、進入和退出的理由等開展清晰的政策溝通,也很重要。政府應該能夠提供財政支持,以彌補任何可能出現的損失。這樣的支持對於保持央行的財務自主權而言是必要的,同時也允許央行為實現其法定目標進行決策——而不是從其財務狀況(或是政府的財政狀況)出發進行決策。此外,如果財政當局自身的財務狀況較好,那麼它更有可能抵制住從央行尋求低價融資的誘惑。
資產購買計畫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央行來說可能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而這些原則應有助於為其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