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一周

台灣國防部向美參眾議員秘密簡報共軍威懾現況

發表時間:

雖然過去美國參眾議員也曾搭乘軍機訪台,但這次台美雙方的反應卻是極度低調,和過去的大張旗鼓明顯不同。據消息人士透露,訪團此行並非單純議員來台交流,而是有其他業務,具相當程度機敏性,多聚焦國防與印太區域安全;且台灣僅是這個訪團訪問亞洲的其中一站。

台灣國防部向美參眾議員秘密簡報共軍威懾現況
台灣國防部向美參眾議員秘密簡報共軍威懾現況 © DR
廣告

美國聯邦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等國會議員與美軍人士這次訪台行程可以說神秘而低調,台美雙方事前都沒有公布消息,訪問團抵達台灣之後,台灣外交部與美國在台協會(AIT)也沒有提供細節。而大陸外交部、國台辦更是措辭嚴厲地批評美國參眾議員與「台獨」一起玩火,終將引火燒身。並向美國提出了交涉,讓整個事件更加敏感。

訪團成員主要是共和黨籍議員,包括柯寧、克雷波(Mike Crapo)、圖博維爾(Tommy Tuberville)、李麥克(Mike Lee)四位參議員,以及兩位眾議員。另外有兩位美軍人士和議員助理等總共十幾人。

柯寧一行10日上午到台灣總統府,會見了總統蔡英文;下午在黑色勤務車引導下,約2時30分進入台灣國防部,在國防部長邱國正陪同下,由參謀本部簡報了共軍近期對台灣威懾的現況。美國國會議員前往台灣國防部聽取簡報是近年來僅見,但台灣國防部發言人只是低調地說「沒有評論」。

聯合報分析指出,這個訪問團訪台會見蔡英文併到國防部聽取簡報的目的非常特殊。因為共和黨參議員才剛在這個月4日提出「台灣威懾法」(Taiwan Deterrence Act),希望每年向台灣提供20億美元和其他援助,加強台灣防務,直到2032年。

這每年20億美元的援助是在「外國軍事融資」項目之下,這個項目的撥款是美國政府的贈款和貸款,使其他國家能夠購買美國生產的武器和國防設備。換句話說,雖然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台灣將躋身「非北約」的美國盟邦之列。

「台灣威懾法」的提案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牌參議員,由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黨領袖芮胥領銜,共同發起人包括共和黨參議員柯寧、克雷波、海格提、羅姆尼和魯比歐,而柯寧與克雷波這次就率團到了台北。

但每年20億美元的援助是有附帶條件的,包括台灣的承諾必需與美國的支出相匹配,台灣還必須對改進抵禦中國的防務戰略進行年度評估,包括是不是要恢復徵兵制等。

換句話說,美國對台灣沒有信心,要直接介入台灣防務,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這個訪問團除了拜會蔡英文,要再拜會國防部,聽取共軍威懾台海簡報的原因。

不過聯合報的分析也指出,這個法案如果通過,除了對台灣政府產生直接壓力,對拜登政府也會產生政治壓力,同時更會打亂美國國防部自己從去年開始力推的「太平洋威懾法案」。

這又是一個什麼法案呢?美軍印太司令部去年依據國會通過的「太平洋威懾計畫」特別編列預算,而且從2021財政年度的22億美元,今年倍增到46億美元,未來五年中,「太平洋威懾法案」還將投入273億美元。

美軍印太司令部計畫利用這項專款,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分散建立能禁受敵人攻擊的精準打擊作戰網絡:包括在關島部署陸基神盾飛彈防禦系統,在帛琉部署戰術多功能雷達,並在區域各處建立多個作戰訓練基地,以便美軍和盟軍可以一起訓練、共同作戰。這台灣當然也會受惠,但這不是專為台灣,而是在區域內全面加強對中國的威懾。

聯合報分析指出,對美國國防部來說,並不希望專門撥筆經費給台灣,而是對整體東亞區域防衛做出規畫設計,美國國防部希望說服美國議員們,能夠將臨時起意的「台灣威懾法」,融入由國防部規畫的「太平洋威懾法案」之中,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訪問團還有兩位軍官隨行,而且據了解,他們的行程不只到台灣,還將拜會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

知情人士透露,訪台期間,美國一直不斷關切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尤其美方長期希望台灣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增強台灣整體防禦作戰的能力,因此台美雙方為「全動署」頻繁交換意見,是近期交流的重點。

據了解,台灣的「全民防衛動員署」已經確定明年一月正式掛牌,台灣國防部甚至已經編列了赴美考察的預算,期望透過美方專家建議、雙方互訪及小部隊駐訓等,汲取美方後備部隊的建軍經驗。

整體看來,雖然這次美國六位參眾議員訪台行程神秘而低調,但美台關係日益密切,台灣對美國日益依賴,甚至不惜擺出站在美國陣營對抗中國的姿態,似乎愈來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