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

取消文化拷問殖民文化遺產的合法性

發表時間:

法國諾曼第的魯昂市最近舉行了一次罕見的市民公投,公投的主題是是否將一年前因維修而被送往巴黎的拿破崙銅像繼續安放在市政府廣場,這座拿破崙的騎士銅像已經在該市市政府工廠矗立了150多年,之所以要就此舉行市民公投是由於魯昂市的市長,社會黨人Nicolas Mayer-Rossignol 認為拿破崙今天是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本人更加傾向於提高女性的能見度,在廣場安置一位法國當代傑出女性的雕像。

魯昂市政府廣場上的拿破崙雕像因維修而被撤走
魯昂市政府廣場上的拿破崙雕像因維修而被撤走 © 網絡
廣告

魯昂市政府因此決定就此議題展開市民公投,超過四千名市民參加了此次公投,公投的結果顯示,68% 的投票者支持將拿破崙雕像完璧歸趙,魯昂市政府因而隨即發表公告,表示尊重市民的選擇。不過,投票者也表示支持該市的街名以及公共建築的名稱更加女性化。此外,投票者還強調對一些帶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或者事件,與其採取簡單的“取消”,也就是將他們從歷史上抹去,還不如對他們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給予充分的注釋。

確實,最近幾年來,源自美國的“取消文化”迅速在歐洲各地蔓延,所謂,取消文化,他是一種從“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反種族歧視運動以及“*meetoo”女權運動衍生而來的一種頗為極端化的運動。最早是一種對言行令人反感的名人或者企業的網絡抵制行為,然而,在網絡時代,星星之火,更能夠引發燎原大火,今天在美國,取消文化甚囂塵上,許多歷史人物以及公眾人物成為攻擊目標,曾經與販賣以及僱傭奴隸有關的美國歷史人物更是遭受新的拷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坐落於維吉尼亞州的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南方軍首領羅伯特李 (Robert Lee)將軍的雕像被推翻事件,李將軍是取消運動追隨者們攻擊的一大目標,此外,在一些抗議激烈的地區,就連美國的開國元老華盛頓以及傑斐遜等人的雕像都未能倖免。

取消文化迅速蔓延至大西洋彼岸,並且波及各大領域,一些大學教授或者名人,例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因在推特上發表了對變性人不太友好的言辭,而遭到了廣泛批評甚至抵制;白人演員因扮演黑人的角色而遭受譴責,德國的一位男高音就因為在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的奧塞羅中扮演主角黑人奧塞羅而在劇場被觀眾噓聲一片;普契尼的中國公主“都蘭多”歌劇中的三名中國人的名字“ping pang pong”因被認為辱華而不得不被改名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令人回想起中國現代史上最黑暗的文革年代。

這也是為什麼包括加拿大著名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Margaret Atwood)和美國哲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內的全球150多位重量級文化人物去年七月在美國雜誌《哈珀斯》(Harper’s)上發表了一封題為《關於正義與公開辯論的公開信》,公開信在肯定追求平等公義的同時,也表達了對高等教育界,新聞出版和藝術界里可能存在對言論自由的壓制的擔憂。

如果說取消文化在大學,戲劇,電影,等領域的表現形式頗有矯枉過正的嫌疑,他以新的視角來審視歷史文化古跡的提議卻不乏積極意義。

蘇格蘭政府近日出台了一份長達六十頁的歷史文物報告,報告的焦點是如何重新審視蘇格蘭的歷史文物,報告認為蘇格蘭至少有五十多個歷史古跡與販賣奴隸有關,蘇格蘭文物保護機構認為蘇格蘭必須“面對自己的歷史”,該報告的負責人指出,這些文化遺產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是通過剝削他人而得以籌建擴大,蘇格蘭必須讓歷史史事公諸於眾,使外界了解這些歷史文物的複雜的歷史背景。

同樣,法國在羅馬的歷史悠久的藝術學院 美第奇別墅(Villa Medici)最近也在其學員們的要求下撤下了在別墅大廳懸掛的帶有殖民色彩的藝術掛毯,美第奇學院的負責人在接受法國費加羅報採訪時表示,不斷地掙脫傳統束縛,開拓藝術表現的新手法,重新審視歷史,這也應該是作為藝術家的使命之一。

瀏覽其他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