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媒體對中美首腦會談,世界氣候峰會和中共六中全會表示了多方關注。就周一舉行的中美首腦視頻會談,德國電視一台報道說:美國總統拜登警告說,與中國的競爭不能走向衝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建立健康的雙邊關係,以應對全球挑戰如氣候轉變等。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經濟體。他們就像兩個海洋巨人。習近平說,和美國觀點不一致是正常的。關鍵是,要有建設性地把握這一點,阻止局面惡化。
中國官媒稱,習近平稱拜登是“一位老朋友”。視頻會議舉行前,白宮一位發言人表示,拜登不視習近平為“老朋友”。但拜登上個月曾向CNN電視台透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和習近平一起度過的時光比和任何一位其他國家和政府首腦度過的時光都要多。中國官媒對會晤表示了肯定, 稱會晤,廣泛深遠且有建設性。
就中共六中全會上周四做出的決議,《南德意志報》表示,中共中央委員會做出了一個穩固習近平最高地位的決定。習近平的權力沒有任何阻攔了。中國計畫到2049年成為世界主導國。中共六中全會發出的信息再清楚不過了,就是要堅持習近平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和黨的核心地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以前只有兩項歷史性決議以同樣的形式通過。1945年,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毛澤東宣稱自己是唯一擁有“正確政治路線的革命者”,從而讓黨內競爭對手望而卻步。1981年,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通過一個決議和讓數百萬人喪生的毛澤東時代畫清了界限,並確保了自己在中共的領導地位。這兩位政治家一直統治中國,直到他們的生命結束。中共六中全會的新決議讓習近平和毛澤東與鄧小平站到了同一層面上。
近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越來越把權力集中到一個人身上。報紙現在給了習近平絕對的權威,集體領導的原則似乎正式結束了。本來,毛澤東時代的一個教訓是,要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但中共六中全會的新決議應該是用來消除有關黨內可能在2022年秋季召開黨的第20次代表大會時確認習近平繼任者的最後猜疑,完全穩固習近平的地位。
就剛結束的世界氣候峰會,《南德意志報》談到了印度和中國的區別。該報寫道,由於印度因為煤炭削弱了格拉斯哥氣候峰會的最後協議,印度和中國因此一起被視為是拖後腿的。這種看法不公平,也不完全準確。在二氧化碳污染方面,印度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但這僅適用於將歐洲不視為一個連貫的經濟區的情況。若將歐洲視為一個整體,擁有4.5億居民的歐洲便是世界第三大污染源。歐洲人通常已經擁有汽車和第二部或第三部智能手機。如果按人口規模來衡量,印度破壞氣候的排放量很低。印度擁有13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7%,但其排放量僅佔世界排放量的5%。近兩年新冠疫情後,印度經濟走向虛弱,發動機不得不重新啟動,煤炭是燃料的一部分。若要減少印度的煤炭消費,則必須創造經濟刺激措施。比如,人們可以在印度更堅定地投資太陽能技術,改善交通工具。但西方公司往往更願意在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國做生意。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個很有吸引力的商業地,因為它被視為是穩定的。人權或大規模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被忽略。印度是個比較複雜的商業地,但它是個民主國家。但中國不是印度的友好鄰邦。西方的繁榮推動了中國的崛起。難道印度現在就應該放棄增長嗎?這可能要求太多了吧。如果人們想要求這一點,那就必須創造前景,特別是為受過良好教育和雄心勃勃的印度人創造前景。他們至少可以像中國鄰居一樣,製造未來的智能手機和電動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