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思想文化長廊

宗教改革的集大成者約翰·加爾文第六節 加爾文治下的日內瓦

發表時間:

「提要」加爾文回到日內瓦,說服日內瓦議會通過了他擬定的《日內瓦憲章》。依照這個憲章,日內瓦的一切,從宗教生活到世俗生活,都要服從加爾文的理想。他把日內瓦建成了一個潔凈而枯燥,秩序井然但冰冷僵硬的城市。

加爾文Jean Calvin (1509-1564),宗教改革的集大成者。
加爾文Jean Calvin (1509-1564),宗教改革的集大成者。 © DR
廣告

問:歷史上人們對加爾文治下的日內瓦,似乎是毀譽參半。

答:這是個極富爭議性的問題,我對此也很困惑。人們說加爾文宗推動了政教分離,甚至說他奠定了代議制的基礎。但看他在日內瓦的表現,又是非常專斷和不容異見的。對他的這一面,茨威格批評得很尖銳。在他看來,加爾文是要以一套不容置疑的學說,把個人的心靈完全管制起來。行政機構的僵化、刻板,幫助教會,迫使民眾一致服從。茨威格對加爾文的願景看得很清楚,認為他是要“把日內瓦改造成塵世上一個上帝的王國,這是一個沒有污染,沒有腐化、動亂、墮落和罪惡的公社。日內瓦要成為新的耶路撒冷,成為一個中心,從這裡輻射世界的拯救。這唯一的思想紮根在加爾文的生命里,他將全部生命奉獻給這一思想”。明白了加爾文的願景,聽友們可能會想到,要實現這一願景,除了理論能力,還要有執行能力。這就需要一位領袖具備兩種必不可少的性格,絕對自信和頑強的意志力。別看加爾文外型弱不禁風,病病殃殃,可他就有這兩種性格特徵。我們還是用茨威格的話來說明:“這位鋼鐵一般嚴酷的理論家,以最嚴肅、最神聖的態度,對待他崇高的烏托邦。在他精神獨裁的四分之一世紀里,加爾文從來沒有懷疑過,當他要求他的追隨者,正直地生活時,他正在恩賜給他們以巨大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呢?我想加爾文他相信,依照上帝的福音生活,就是每個人的最大利益。

問:這是不是在十六世紀,只有那些虔誠的信徒,才能在社會中體面地生存?

答:對。那時,可以說,你要不是個篤信基督神跡,跟隨教會組織,遵循福音書的指導的人,那你幾乎就什麼也不是。在這個背景下,加爾文的做法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也就是說,儘管福音書是指導每一個人生存的基礎,但福音書講的內容,卻不是人人都能懂,只有上帝特選之人才能把福音書的真理解釋、傳達給眾人。而加爾文恰恰就是這個特選之人。所以經他闡發的教義,就是上帝的旨意,不能質疑,只需遵守。這樣的一個思路,使那些篤信宗教的人 ,很容易服從。這種說法,在當代極權主義國家的宣傳中,仍能看到,他們使用的是相同的邏輯,只是把主角兒換了。可聽友們一定會問,宗教改革的緣起,恰恰是為了爭取每一個基督徒和上帝交流的自由。路德最重要的文章,就是論述基督徒的自由。但這個改革到了加爾文手裡,卻表現出相反的性質,因追求自由而起,卻以不容異見的專斷而終。茨威格總結說,“那些靠革命起家,掌了權的人,往往成為進一步改革的最愚昧、最不寬容的反對者”。

問:加爾文的這種專斷,和他的預定論是不是有關呢?

答:當然是同一個邏輯。加爾文不遺餘力地維護他的預定論,因為他深信,他自己就是上帝的預選之人。他在給朋友的書信中,多次流露出一種虔誠的優越感。他在《基督教要義》這本書中說,“既然神預定我們的靈魂和身體,將在天上成為無瑕疵的,並獲得永不衰殘的冠冕,我們就應當殷勤地保守自己,直到主再來的日子。這就是行事為人最好的根基。沒有任何哲學家的教導有這樣的根基,而且在他們所褒獎的美德中,最高也不過是人與生俱來的尊嚴”。也就是說,在加爾文心目中,被預選的人,擁有高於人自然擁有的尊嚴,這個尊嚴是和神性結合在一起的尊嚴。對這種認知,威爾杜蘭有一段很精闢的解釋,“自以為是上帝選民的人,當想到獲救的是極少數,沉淪的是大多數,而自己屬於獲救的一群時,所產生的快樂和安慰是可想而知的。基於我乃上帝選民之一念,勇氣即油然而生。加爾文教派之上帝選民說,與猶太民族之上帝選民說,一脈相承。此說乃法國新教徒忍受集體摧殘、屠殺,英國清教徒甘願離鄉背井,冒險前往新大陸之精神支撐”。聽友們到此便可明白,既然上帝選我為他代言,我的信念,自然就是不可辯駁的,這種堅信反成為一種迷思。可惜,在一種宗教之內,那些教義和信條,往往是不容討論的。要打破這個迷思,需要等到啟蒙時代,等到伏爾泰提出寬容的概念。所以,我們要記住,任何的一種觀念,只要它不許人質疑、討論、批評,那它就是宗教性的,而不是科學理性的,它的背後就一定是愚蠢而不是明智。

問:加爾文的預定論為什麼能吸引人呢?

答:這是因為加爾文認為,上帝的預選是可以繼承和遺傳的。他以為,上帝的選民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旦被選,則一體平等,而且子子孫孫,永享神恩。這條很吸引人,而且他不斷地告訴他的信眾,塵世不過是通向天國的一段苦難歷程,所以不生與速死都不是什麼遺憾的事兒,若你生於苦難的現世,唯一的喜樂就是等待來世。只有天國是永恆的樂園。加爾文的名言是,“當你有了天國便是故鄉的想法,那塵世便不足留戀,因為塵世變成了異鄉。當你 有了離開塵世,便是進入永生之門的想法,那塵世便不足留戀,因為塵世變成了墓地。未來必有一天,主會把他忠實的僕人接到天上,在那充滿和平的國度里,主會為他們拭去眼中的淚珠,披上輕柔的衣裳,帶上榮耀的冠冕。主會欣然接納他們,把他們高舉,和主永享幸福”。我們可以想像,那些飽受現世苦難的信徒,會多麼盼望這一天。但加爾文講天國,目的在於先要把塵世變成純凈的基督之國。所以他在日內瓦推行嚴格監管,人的一般生活娛樂,比如歡宴、舞會、戲劇、男女情愛,都被視為腐敗、墮落。他學路德,聲稱人不因行善而稱義,但他更強調,凡稱義之人自然會有善功的行為,你並不知道上帝是否會選你,但你知道上帝的選民必是道德高潔之人。所以加爾文宗是對個人的生活道德要求最苛刻的一派。而這種苛求會演化為不容異見,不給異端留餘地。一旦苛求成為習慣,它就會成為某種迫害人的行為。我們不能說加爾文的道德感是虛假的,但他卻以捍衛上帝之名,犯下迫害異端之錯。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