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與澳大利亞的潛艇收購案繼續引發媒體關注,法國的參與網站發表弗朗索瓦布公的文章,呼籲法國必須在中美之間尋找一條自己的道路。
文章指出,今次潛艇危機法國受到了羞辱,但也為法國提供了反思的機會,今天的法國正所謂今非昔比,法國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外交路線,評估自己在國際舞台的地位。重新規畫自己的外交政策,總統獨攬外交大權的時代是否應該畫上句號?文章特別指出,輿論在為法國被盟國背叛感到憤慨的同時,卻無人提出疑問: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談判了一年多的秘密協議為何法國卻毫不知情?是法國的情報部門的失職?還是愛麗舍宮早有所聞卻遲遲沒有採取措施應對?無論是那一種可能都必須擬定今後如何挽救的措施。
法國二十四小時電視台就澳大利亞取消與法國的潛艇收購合同時間的原因作出了長篇的分析與評論,該台網站文章的標題是:法國為他過於“溫和”的對華政策買單,文章引述多位來自英國以及澳大利亞的國際問題專家指出,中澳關係自2016年以來急劇惡化是導致澳大利亞改變計畫的重要因素,因為澳大利亞政府認為他們所選擇的常規潛水艇已經不再適合今天的需要。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防戰略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布萊登 薩金指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越來越令人震驚,為了應對萬變,澳大利亞政府認為必須修改原先的計畫,擁有可以遠程作業的核潛艇。
此外,除了潛艇功能上的因素之外,英語國家聯盟認為法國對華政策過於軟弱,英國倫敦大學貝克學院美國問題研究專家羅伯特 辛格(Robert Singh)指出,歐盟去年年底與中國簽署的投資協議令美國十分失望,美方擔憂歐盟內部經濟勢力的強大正在威脅美方試圖推廣的對華共同強硬路線,華盛頓認為巴黎對北京的立場過於“溫和”。他還認為事實上,美國並不在乎在潛艇問題上使法國難堪。
不過,英國經濟學者雜誌防務專家若斯(Shashank Joshi)認為將法國的對華政策定性為“溫和”並不恰當,他認為使用“模稜兩可”更為合適,不過,對美國與澳大利亞來說,這種模稜兩可的立場是遠遠不足的。 英國肯特大學的理查德 惠特曼教授認為法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策略是澳大利亞要與法國保持距離的原因,他說,美國尋找遏止中國的途徑,澳大利亞認同美方的策略,而法國卻恰恰相反,試圖適合中國。因此,很明顯,澳大利亞當然會選擇美國。
拜登與習近平展開空中大戰
拜登與習近平之間的空中大戰,這是十字教報國際版文章的標題,文章指出,中美兩國首腦周二在聯合國大會上展開了一場空中大戰,雙方唯一的共同點是在氣候領域,美方承諾將加倍援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在2024年之前每年援助114億美元。而習近平則承諾將不再在海外修建煤電廠,並且再度重申了他去年作出的承諾,也就是在2060年之前達到碳中和,在2030年之前達到排碳峰值。除此之外,中美領導人都在演講中含沙射影互相譴責,中方強調民主並非是某些國家的專利,中國,過去,現在,今後都不會侵略他國,美方則指出未來屬於那些讓自己的公民能夠自由呼吸的國家。美國並不希望進入冷戰?十字架報引述國際問題專家指出,拜登的外交路線缺乏總體規畫,美國似乎將全盤精力集中在中國。
中美是否已經進入冷戰?費加羅報引述歐盟下屬國際關係委員會的民調結果指出,超過62 %的歐盟民眾認為美國事實上已經陷入同中國與俄羅斯的冷戰,這項民調是在歐盟12個國家作出的,44 %的受訪民眾認為歐盟與俄羅斯事實上也正在展開冷戰。同樣,也有31 %的受訪者認為歐盟已經進入同中國的冷戰。超過三成的歐盟民眾認為在應對疫情以及氣候等問題上,民主制度或許並不一定佔有優勢。
費加羅報在經濟版介紹了中國總理李克強近日發表的支持中國經濟的講話,李克強擔心新冠疫情以及原材料價格的攀升將對中國經濟形成長期的衝擊,惠譽信用評級公司今天將中國經濟的年度增長從原先評估的8,4 %下降至8,1 %。
周四法國各大早報重點關注法國國內新聞,費加羅報聚焦法國政府推出的明年的預算方案,解放報則針對今晚法國輿論矚目的左翼黨魁梅藍雄與極右翼排外媒體人Zemour之間的電視辯論,提出了一個引發思考的問題,是否應該接受與任何人展開對話。天主教的十字架報採訪了一位從阿富汗逃亡至法國的年輕的阿富汗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