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風光

新冠緊張疫情舒緩 法國人旅遊重新回歸踏上自家領土

發表時間: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稍微減緩,在約67.5 % 法國人已施打二劑疫苗後,開始敢到處旅遊。尤其更多的是在法國領土上旅遊觀光。因疫情限制而被悶壞的法國人,根據統計,他們當中有八成的人旅遊計畫是選擇在法國領土範圍內,或是鄉間原野的騎馬活動,例如在著名的莫爾旺(Morvan)草原上策馬奔騰,或是在盧瓦爾河畔踩踏着自行車欣賞風光,同時也能大口呼吸新鮮空氣,或者造訪比利牛斯山脈的山林小道訪問青山綠水。

法國人喜愛前往比利牛斯山度假旅遊
法國人喜愛前往比利牛斯山度假旅遊 VALENTINE CHAPUIS AFP
廣告

無論怎麼說,法國總是能讓人感到溫馨甜蜜。 在其北部海洋、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氣候,夏季氣候保持溫和,而且法國領土上的旅遊和平,令人安心,受到保護的自由。 這在世界的領土上,還是少有的觀光旅遊好地方。 如果法國民眾自己去做個比較,他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欣慰。

當然,新冠病毒並沒有被根除。 但法國政府通過為所有民眾策畫籌備疫苗的接種,國家無疑是在履行其職責。 其他,就得公民自己負責任地不拖延接受注射。 這也是能夠限制已具有威脅性的第四波新冠疫情力道的唯一方法。

在被新冠疫情大流行控制受限制 18 個月之後,現在法國人可以喘口氣了。餐館也在保持衛生條件及防病毒安全動作下向民眾開放。六成去度假的法國人,夏季遊客中有 85% 是留在法國。 他們多多少少還是因顧慮到一些國家邊境的衛生管制措施,才做法國旅遊地點的抉擇。但這些限制並不能解釋一切。因為這種旅遊戰略撤退也是一種對意義的追求。 與家人團聚和朋友們在一起,法國人覺得有必要回到他們自己的根源。

對於異國情調的征討暫時休戰,回歸本土,回到真正的本土、回歸到自然,回歸可持續性生態的旅遊。 就在身旁的自己國家的美景,好山好水,仍是勝過那些遙遠國度的誘惑。

那種長途旅行、如包機飛到世界的另一端,或做那種包羅萬象的大眾化旅遊,還不如就近遠足健行、山地騎越野車、觀賞野生動物,或去海邊在沿岸步行等活動那麼的受歡迎。

不斷變化的景象:

法國人的這些新做法具有政治意義。法國自從 1936 年發起帶薪假期運動,並在戰後繁榮時期發展起來的休閑活動民主化,維持了30年的光榮歷史。但在 1980 年代開始步伐倒退,碰上不平等概念、高漲的消費主義和掠奪性的旅遊概念,這也就開始了另一個新的階段。在自己國家做本土的假期度假,可以加強一個社區的聯繫;據說現在這種社區概念已經破裂,並陷入社區分崩離析的危機中。民眾在濱海保留的公共海水浴場區域、長途遠足在小徑或自行車道上,海里衝泡玩水,與那些富人私人海灘、登上巨型游輪的橋樑或豪華碼頭的露台相比,對於民眾來說,前者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通過讓那些從不去度假的人——尤其是單親家庭和來自低收入社區的年輕人——最終能夠出遊減壓措施,仍然可以解決最明顯的不平等問題。從今往後,那種被驅逐度假應是法國公民需要更加奮力鬥爭對抗的目標。

以往大批以中國為主的外國觀光客、旅遊者,被新冠疫情搬遷出了法國。這可導致那些既流動又紮根的法國人,象徵性地重新回來佔用自己國家的空間。 由於疫情帶動的遠程辦公至今風潮鼎盛,那些過去彷彿真空狀態的法國領土和過多人口的領土之間出現了重新平衡的第一個跡象。 迄今為止處於休眠狀態的鄉下地方,再投資的運動可以重塑法國的自我。

法國作家Michel Houellebecq在他的《地圖與領土》一書中,曾經提到的博物館國家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包括眾多中國在內的亞洲觀光客遊樂園的幽靈似乎正在消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