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分析

疫情第二波:對洗手戴口罩的新認識

發表時間:

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最近又先後進入部分地區宵禁狀態,許多人問:不管白天,管夜晚,這樣的防疫措施有用嗎?實際上,被疫情重創的法國經濟壓力不可能再出台封城那樣的措施了,而從個人來說,除了盡量少接觸人,洗手戴口罩和室內通風之外,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預防病毒的絕招了。

德國哈瑙市,人們在每周的雜貨市場上戴着防護口罩擺姿勢(2020年4月18日)。
德國哈瑙市,人們在每周的雜貨市場上戴着防護口罩擺姿勢(2020年4月18日)。 REUTERS - KAI PFAFFENBACH
廣告

洗手戴口罩,是預防一般呼吸道傳染病的措施,冠狀病毒雖然是新的,但用這些老辦法仍然有用。法國人長期以來不習慣洗手戴口罩,通過這次疫情,終於把這些習慣培養出來了。

最新的報道介紹: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冠狀病毒可在人類皮膚上保持活性9小時,增加了接觸傳染的風險,而造成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只會在人類皮膚停留約1.8小時。日本的一個研究團隊從解剖樣本採集病患死亡約1天後的皮膚進行測試。噴灑乾洗手使用的乙醇後,冠狀病毒和感冒病毒都會在15秒內失去活性。由此可知,要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就得經常洗手,手部清潔確實可降低這種病毒風險。

再來看戴口罩有沒有用,和戴什麼口罩更好的問題,九月底的一個答案也來自日本,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及神戶大學等單位組成的研究團隊,使用計算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級電腦「富岳」,針對口罩抑制飛沫效果及預測學校教室等地飛沫擴散狀況等進行計算。結果顯示,不論是不織布、聚酯纖維,或是綿布製的口罩,都有程度不等的防止飛沫擴散效果。

研究團隊針對上述3種類型的口罩,調查咳嗽一次時能抑制飛沫到什麽程度,得知不織布口罩比另外兩種材質更能減少飛沫粒子通過,但也有不少飛沫粒子會從口罩與臉頰及鼻子縫隙漏出。而會讓最多飛沫粒子通過的是綿布口罩。

研究發現:若從飛沫體積來看,不織布及聚酯纖維口罩可以把8成左右飛沫留在口罩內或附著在臉上,綿布口罩也有7成左右,不論哪種口罩都可以 防止約8成飛沫擴散。

以透氣性來說,最高的是綿布口罩,其次分別是聚酯纖維及不織布口罩。若從防止飛沫擴散來說,不織布口罩幾乎可以完全阻止咳嗽時產生的飛沫,但如果是小於直徑20微米的飛沫,則有逾1成從口罩跟臉部縫隙漏出。

日本專家呼籲,炎熱季節脫掉口罩是最危險的事,就算只有防止飛沫擴散效果較差的布口罩,戴上口罩還是非常重要。

另外,通風也很重要。研究一個40人1班的小學教室空氣流通效果時得知,只要在空調運轉狀態下將所有窗戶往左右開啟約20公分,加上走廊側的門也打開的話,學童臉部高度附近的空氣,只要大約100秒就能完成換氣。

主導這項研究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專家坪倉誠說,不管是什麽樣的口罩都能防止飛沫擴散;就算教室里已很涼爽,還是應該打開空調及門窗做好空氣流通。

下面再介紹:美國紐約時報刊登的新冠肺炎康復幾周後,有些病人出現糊塗健忘的後遺症,曾經感染得病的人完全忘記了自己得病前在巴黎旅遊12天假期里做了什麼,儘管那次旅行只是幾周前的事。他看着自己在巴黎盧浮宮裡照的照片卻恍若隔世。有的人在康復幾周後甚至認不出自己的車,儘管在自家公寓停車場里只有唯一的一輛她的豐田車。有位病人原是急診診所的資深執業護士,她在7月感染過病毒後,發現自己記不住常規治療方法和各種化驗,不得不向同事詢問她以前爛熟於心的術語。

這種類似癡呆症的情況現在被稱為新冠腦霧(Covid brain fog):包括失憶、思維混亂、注意力難集中、頭暈和遺忘日常詞彙等令人困擾的認知癥狀。越來越多的新冠倖存者說,腦霧正在損害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正常機能。

文章說,成千上萬的人出現腦霧的問題,但科學家們不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腦霧,這種現象差異很大,甚至影響到那些只有輕微新冠癥狀並且以前沒有任何疾病的人。主流理論認為,當人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沒有停止,或是通向大腦的血管出現炎症,就會出現腦霧。

 

瀏覽其他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