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法國歷史學家的調查報告周五呈送法國總統馬克龍,該報告嚴厲指出:1991-1994,法國在時任總統密特朗及其親信”盲目的意識形態“導引下執行的法國盧旺達政策”完全破產“,在盧旺達圖西族慘遭種族滅絕大屠殺中負有“壓倒性”的責任。
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稱讚報告“向共同理解法國所起的作用方面邁出重要的一步。”而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認為該報告對理解法國在盧旺達的所作所為取得“重大進步”。他表示,法國當時在盧旺達安置了數位可疑的人物,他們對1994發生的針對圖西族的種族滅絕大屠殺負有責任,法國將不遺餘力將種族滅絕的負責人繩子以法。他希望這一報告的公布使得法國與盧旺達之間“ 不可逆轉地”接近。
儘管馬克龍2017年擔任總統後,法國與盧旺達雙邊關係開始緩和,但是,法國在盧旺達大屠殺中的作用25年來一直是一個具有爆炸性的話題。
這份超過1000頁的報告,是14位法國歷史學家連續兩年對法國歷史資料分析的成果,報告對法國軍人的作用以及巴黎當局的政治角色毫不留情地一一剖析。
法國是盧旺達這個號稱大湖之國從宗主國比利時獨立出來後就出現的西方國家,法國歷史學家的報告在結論中嚴厲譴責法國對1994年醞釀中的針對圖西族的大屠殺“視而不見”,調查委員會由法國總統馬克龍決定成立,由著名歷史學家杜克萊爾(Vicent Duclert)主持。
歷史學家對最終導致盧旺達種族滅絕大屠殺發生的“最關鍵的四年”的法國外交電報、秘密通報、信件仔細分析,尋找為什麼在這四年間胡圖族政權如何把種族滅絕一步一步安置到位,最終造成80萬人喪命,其中絕大多數是圖西族的大悲劇。四月至七月間,眾多圖西族婦女被姦殺,兒童被勒斃,男子被大刀砍死。首都大街上到處屍橫遍野,其慘狀難以形容。
調查報告直指法國的非洲政策由時任總統的社會黨人密特朗決定,他的親信和周邊人士被“意識形態”驅使,不願意得罪國家元首。決策者被封閉在一個所謂的後殖民主義時期的“族裔”框架之中不顧一切,面對被視為烏干達操縱的圖西族叛軍,法國幾乎無條件支持一個“種族主義、腐敗而暴力”的胡圖族出身的盧旺達總統、獨裁者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Juvénal Habyarimanat)。
密特朗的意志
為什麼法國會這樣?報告指出:“法國站在胡圖族獨裁者一邊完全出於密特朗總統的意志。”報告強調密特朗與哈比亞利馬納兩人之間存在着“強大的、私人的、直接的個人關係”。
這一特殊“友誼”,再加上當局處心積慮要把盧旺達做成一個面對烏干達胡圖族叛軍的一個法語區堅不可摧的防地。為此,法國當局向哈比亞利馬納當局運送了大量的武器和彈藥,法國軍人則全力以赴培訓盧旺達政府軍。
從1990年10月開始,由現在的盧旺達總統卡加梅領導的胡圖族叛軍(FPR)發動攻勢後,巴黎就毫不猶豫地站在盧旺達哈比亞利馬納政權一邊,法軍參與了被視為保衛外籍僑民的軍事行動,實質上構成了震懾叛軍而保衛獨裁政權的力量。
法國同時迫使哈比亞利馬納實施民主化,迫使其與反對派談判,1993年達致『阿魯沙和平協定』,但是對於眾多的來自基加利和巴黎的信息,警告盧旺達政權的極端勢力可能導致種族大屠殺等等,巴黎當局卻置若罔聞。
總統圈子
不管這些信息來自法國駐基加利的軍事將領,非政府組織,一些外交官,以及情報官員,統統被密特朗總統及其小圈子無視或者置之不顧。
歷史學家們在報告中寫道:我們要問的是,法國的決策者是否真的想聽取與法國既定盧旺達政策有所不同的建議。
報告特彆強調了密特朗總統參謀長克里斯汀.加諾(Christian Quesnot)以及副參謀長讓.皮埃爾.於尚上校(Jean-Paul Huchon)。報告指法國總統府參謀部“對造成愛麗舍宮對胡圖族叛軍FPR的敵視狀態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報告揭露這一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採取“不合規手段”,切斷了所有法國在現場的正常渠道。報告指出,總統對此“心照不宣”,“沒有任何一個文件顯示國家元首打算懲罰這些軍人或者限制他們的行動。”
與此同時,法國外交系統除了個別情況,也未表現出批評精神,“外交官毫無保留,毫無距離地接受了當局的主宰性立場。”這些機構成了聽不進去任何批評的機構。
而1993年法國右翼大選勝利,與密特朗“共治”,儘管有時在總統密特朗和總理巴拉杜爾之間發生“毫不留情”的衝突,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外交局面。
法國精英難以想象盧旺達會爆發種族滅絕
當1994年4月7日,在盧旺達總統座機遇襲身亡後翌日爆發種族大屠殺,大腦被盧旺達叛軍纏繞的法國當局,並沒有去從根本上改變法國的政策。儘管當時法國外長朱培於當年五月中旬第一個站出來指出盧旺達發生了“種族滅絕”的事實,法國當局對盧旺達局勢的判讀重回“內戰”“多種族互相殘殺”的既定框架。
聯合國,前宗主國比利時,美國,法國其實都是首先在聯合國旗下在當年6月發起“綠寶石”維和行動的國家,該行動旨在“制止屠殺”。
在歷史學家看來,這一行動起到了救助眾多平民生命的作用,但已不可能救助大部分在此之前已被種族滅絕行動中屠殺的圖西族人的生命。報告還批評法國當局“拒絕逮捕”藏匿在法國控制區的種族滅絕的支持者。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在FPR於1994年7月獲勝後終結,從那時起,法國與盧旺達關係緊張,甚至很壞,壞到於2006年雙方斷交的地步。
儘管馬克龍當選總統後巴黎與基加利關係開始改善,法國當年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25年來一個最具爆炸性的話題,至今仍然是研究人員、大學學者與政治家之間一個非常激烈的辯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