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美矛盾升級,雙方戰略盟友紛紛被迫捲入輿論漩渦。美國國務卿日前透過東盟外長會議重申對亞太地區的長期支持和承諾。與此同時,前冷戰對頭俄羅斯同樣加重亞太地區戰略砝碼,促使亞洲太平洋再次成為大國戰略給予重視的焦點所在。
新加坡早報網12日透露,中俄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反對強權政治和霸凌行徑。意指對美國干涉亞太地區國際事務的譴責。消息稱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本月10-16日訪問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四國,王毅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 會面時確認中俄互為最大鄰國和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未來仍會在抵抗傳染疾病、反恐、人權和經濟合作等國際事務上保持密切合作。東南亞多家媒體報道消息時稱,中俄聯合反對單邊與保護主義。目標針對當前發動貿易戰並且主張“美國利益至上”的華盛頓政府。
本月9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透過視頻會議向東盟10國外交部長表示:美國注重對東盟國家的承諾,未來將協助東南亞國家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支持亞太地區的企業反思以及重整與中國的商貿往來,共同抵制南海、湄公河流域等來自中國的戰略威脅。蓬佩奧與東盟外長的會談講話側重聯合東盟對抗中國。泰國媒體報道:自1997年金融風暴席捲亞洲以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經濟影響力逐漸被新興經濟大國--中國所取代。一年多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發動中美貿易戰,逐步將目標對準意識形態---即執掌中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以至於亞太地區重新掀起了關於第二輪冷戰爆發的輿論風潮。
泰郵報綜述30年來美國亞太安全政策的調整與變化稱,美國在冷戰結束前期削減亞太地區財金援助、撤回美軍部隊、關閉美軍駐地,逐步減少了對亞太地區的關注,繼小布什時期發生“911事件”引爆全球反恐風潮,美國影響力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擴大,奧巴馬時期再提“重返亞太”,美軍大幅調增太平洋海上駐軍比例,一直到特朗普如今倡導“印太戰略”,重申美國會長期支持亞太地區的發展與建設。觀察評論認為:亞太地區在美國的戰略版圖中始終被放在重要地位,美國國防部2015年發布《亞太海上安全戰略》(Asia-Pacific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 強調海洋自由與安全主題,已經奠定了美國隨時介入全球海洋事務的前提。不過在美國經營亞太地緣政治版圖的同時,中國在同一地區經營的地緣經濟版圖也在不斷擴大,以至於對美國的安全戰略構成威脅,因而聯合印度、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東盟戰略夥伴給予遏制。
隨着亞太地緣格局不斷演變,最新版本中出現了更多北極熊的身影。泰國媒體評論普京(Vladimir Putin)執政後期愈發推行強勢外交,同時努力對外開拓經濟市場。俄羅斯加強與東盟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俄羅斯亞太合作夥伴僅限於中國的原有觀念,作為大宗軍火商,俄羅斯還跟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東盟成員保持着長期的關係。越南媒體近日向國民宣稱有意購買俄羅斯研發的新冠肺炎疾病疫苗(Sputnik V)。儘管俄羅斯尚未完成第三階段臨床試驗,其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有待評估。
當前亞太地區軍事演習頻繁幾乎變成“常態”。中俄“高加索2020”聯合軍演即將展開之際,美國積極攜手亞太地區戰略盟友採取行動。據印尼消息透露,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今天(13日)正在美屬關島海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預料具有遏制中國海軍在西太平洋活動的意味。另據馬來西亞消息稱,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14日將在西太平洋海域展開為期12天包括雷根號航母戰鬥群參與的“勇敢之盾”大型軍事演習。東南亞媒體評論,美軍旨在向亞太地區的盟友展示美國對海洋自由與安全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