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

瑞士鐘錶雙子城:拉紹德封和勒洛克勒

發表時間:

瑞士如拉地區的兩座鐘錶“雙子城”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和勒洛克勒(Le Locle)於2009年被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成功入選世遺不僅擴大了兩座城市中生產的高檔表的知名度,也為這兩座城市帶來了經濟和旅遊上的利益。

世界文化遺產:瑞士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
世界文化遺產:瑞士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 @網絡圖片
廣告

拉紹德封和勒洛克勒兩座城市被認為是一個完整的工業時代的特殊產物,記載着時光的流逝和不變之間的二元性,也是鐘錶業與城市發展共生的典型例子。從18世紀末期至今,一向以其城市的整體感、原始感和真實感而受到人們的喜愛。鐘錶業是瑞士的名片,兩座鐘錶古城別列入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一眼看上去,這兩個城市的特徵似乎並不明顯,沒有美如畫的風景,冗長筆直的街道可能還顯得沉悶和微不足道。但是實際上卻有着非同一般的歷史價值。無論是街道、建築和工廠,都是為滿足當時日益興起的鐘錶業而建。這反映了那個時代整個地區的特點。

因此,當年負責準備兩座城市申請世遺資料的賈乃爾Jean-Daniel Jeannere曾說過:“要想了解這兩座城市的真正價值,必須用新奇的目光從細節上觀察它們。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其內在的東西。比如說它們的建築,非常注重採光及居住結構,還要與交通相匹配”。可以說是一語點出了重點。

除了理性因素之外,還有那種審美的主體感:他說,“拉紹德封和勒洛克勒並不是像伯爾尼那樣的歷史城市。它們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它們百年來順應着整個地區、整個國家甚至整個歐洲的發展。因此透過這兩座城市的表面來看實質是十分重要的。
瑞士鐘錶業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葉的日內瓦, 到16世紀末,日內瓦製表業就以其質量聞名,1601年創建的日內瓦製表協會,是世界首家鐘錶行業協會。當時,日內瓦錶廠已多達500多家,這迫使一些製表藝人移至人口較為稀少的城鎮,日內瓦北部的汝拉山區逐漸成為製表藝人生活和生產的理想場所。16及17世紀因製表工藝的不斷改進,鐘錶報時的準確性不斷 提高。

拉紹德封就位於瑞士西北部,汝拉山脈山麓靠近法國國境的地方。16世紀宗教改革時,從法國逃亡來的胡格瑙特教徒定居於此後,因其地處古代巴黎 通往瑞士高原的必經之路,也因此逐漸形成了以商業、驛傳為主的小城鎮。這裡海拔1000多米且缺少水源,並不適合農業耕作,但在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下,經過 一代代手工藝大師的發揚光大,使得這裡逐漸成為鐘錶行業的發源地和中心。

與拉紹德封並成為鐘錶雙子城的勒洛克勒也是許多名表的誕生地。勒洛克勒鐘錶工業的發展要追溯到1750-1800年間,這五十年間力洛克的製表工匠從77人增加到800多人,鐘錶的零配件分解組裝流水線 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加快了瑞士鐘錶業從個人的手工作坊到分工生產的轉變,也使得當地的鐘錶業大大發展。鐘錶使得勒洛克勒從一個小村發展成為工 業城市,到了1890年代,開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化生產工廠。小城的規畫和建造 也體現了鐘錶製作的需求。

為適應逐漸崛起的鐘錶業,拉紹德封和勒洛克勒在幾十年之內從海拔1000米地區的村落發展成城市。 一成不變的氣候條件、相對偏遠的地理位置和原材料的不足,都未能阻擋這兩座城市中的市民發展工業化的腳步。在19世紀的危機時代,這兩座城市承受住了壓力,依然發展成為“獨一無二的鐘錶城市”。在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中成為研究資本主義初期以工廠周邊為聚集區 的城市生活研究標本。

農民在冬季農閑階段有大把的時間,不僅如此,顯然他們還擁有靈巧的雙手。一個鐘錶作坊不需要太多空間,只需一點點光線。走在拉紹德封老城中心的街道上,擁有一大排窗戶的老建築至今依然能喚起人們對鐘錶作坊的回憶。它們也是逐漸進步的鐘錶工業的見證。

兩座城市的建立與鐘錶業的繁榮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拉紹德封目前共有5500人就職於鐘錶業,勒洛克勒則有1000名鐘錶業工作人員。

勒洛克勒和拉紹德封各有一個鐘錶博物館,也各有一間鐘錶學校,是瑞士鐘錶業文化教育重鎮。
 

瀏覽其他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