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雷祖修道院的"大教堂"是為了用作勃蘭科韋努君主和他的家人的墳墓而建造的,準備用作將來葬身之所。君主因"判國罪"和4個兒子一起於1714年8月15日在土耳其蘇丹宮廷被砍首。因為君主試圖說服維也納和莫斯科大使加入反奧斯曼聯盟,蘇丹就加以罪名。勃蘭科韋努君主悲劇性地成為列士,就不能如其所願葬於霍雷祖修道院,修道院里保存着他的空石棺。
霍雷祖修道院是位於羅馬尼亞瓦拉幾亞地區沃爾恰縣霍雷祖鎮的一座修道院,1993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公元1690年,康斯坦丁·布蘭科王子在瓦拉齊亞建立了霍雷祖修道院,修道院以建築的簡潔和對稱聞名於世,它華美的雕塑、宗教藝術品、肖像畫以及裝飾畫,成為布蘭科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
1678到1725年間,羅馬尼亞藝術經歷了一場藝術和文化的革命,從而產生了一種特殊風格,即"勃蘭科溫(Brancovan)風格", 是依羅馬尼亞君主勃蘭科韋努而命名的,這個時期的羅馬尼亞的藝術體現了俄羅斯、塞爾維亞、希臘和各公國仍尊崇東正教傳統的情況下,後拜占庭主義的集大成與鼎盛。
當時,很多王子、主教、修道院院長和學者擔任了傳統拜占庭藝術形式和質料的創所、改造任務。羅馬尼亞藝術中的拜占庭和東正教的藝術風格得到了加強;拜占庭文藝復興衝破了希臘的藝術框框。石膏藝術品、木雕、石雕、傳統的拜占庭刺繡、東方和意大利的紗絹都顯得特別豪奢 。既便巴羅克時代,拜占庭的古典風格也進入羅馬尼亞各公國,佔了羅馬尼亞的主流。東亞和巴羅克風格的石雕及金屬飾物、石膏雕塑展示了這一時期羅馬尼亞藝術的風味,這些特色儘管豐富了這一時期的藝術,但未改變其總體後拜占庭主義藝術風格。
在東南歐獨樹一幟的後拜占庭主義在霍雷祖修道院身上得到了最真切地體現,位於奧爾泰尼亞地區瓦爾恰縣的霍雷祖修道院的"大教堂"是為了用作勃蘭科韋努君主和他的家人的墳墓而建造的,準備用作將來葬身之所。君主因"判國罪"和4個兒子一起於1714年8月15日在土耳其蘇丹宮廷被砍首。因為君主試圖說服維也納和莫斯科大使加入反奧斯曼聯盟,蘇丹就加以罪名。勃蘭科韋努君主悲劇性地成為列士,就不能如其所願葬於霍雷祖修道院,修道院里保存着他的空石棺。
霍雷祖修道院群在區域內有一所醫院和五所教堂,確實是一件浩大的工事。所有的教堂都保存了原貌。工程的聯貫性和建築風格的一致性得到保存,高聳的塔樓高度與主建築的長度一樣。門廊向著庭院,穹窿的弓形頂由十個裝飾着後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石柱支撐。建築整體和諧而優美,與16世紀流行的巴羅克風格毫無相同之處。
藝術大師、石工、石匠、木雕家、人物畫家和壁畫畫師們用了近十年時間來完善這座人注目的修道院建築群。其他的修道院(如:曼努、科沃拉等修道院)也由這批藝術家和工匠修建成或修繕。他們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流派,18世紀,勃蘭科溫風格已傳遍瓦拉幾亞,到達特蘭 西瓦尼亞地區, 成為一種榜樣和民族風格。羅馬尼亞中世紀藝術最後樂章可從幾個方面詮釋,有比較含蓄的表現,也有民間大膽的演鐸,這使得勃蘭科溫風格在1800年前一直被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