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就解決貿易爭端的第13輪談判落幕,如此前普遍分析預期,雙方達成了一個第一階段部分貿易協議,10月15日啟動美國新增關稅措施被暫時擱置。在這一結果公布前夕,就此次談判的背景、雙方意願及貿易戰對一些國家的具體影響,我們電話採訪台灣文化大學政治系陳一新教授做一分析。
陳一新:國際背景來看,雙方都覺得要面對全球各個股市彙市的壓力,因為都受到了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大家擺出來的成績都不是很好看,所以都希望有一個協議,這個協議大概全面的協議可能性不大,早先南華早報就報道,雙方可能談判破裂,劉鶴率領的代表團可能提前走人,看起來也不太可能, 兩者之間就可能是一個暫時性的或部分的協議倒是有可能達成,而且中方現在已經釋出善意,除了購買美國農業州的大豆豬肉之外,而且還承諾,要在明年開始開放大陸所有的資本市場,包括股市、期貨市場、基金,但是大陸也留了一手,就是不準備一次同時開放,而是逐步地、針對各個股市、基金和期貨市場逐步開放,而且訂下了時間表,就是怕如果美國反悔的話,不至於全面讓步,讓過了頭劉鶴可能又會受到檢討。所以這次談判初步放出來的信息就是,逐步開放股市、基金和期貨市場的時間表,時間表列出來當然就會讓美國覺得雖然沒有讓大陸做全面經濟改革,但至少大陸也已經表示善意,表示願意去逐步地改革或者部分地改革,這應該是美國可以接受的,所以美國在六號到八號之間中層官員的談判時就表示說有進展,所以說很可能會在11號見劉鶴的時候宣布雙方的一個局部協議成果。
是的,特朗普昨天說談判非常順利,這讓亞洲股市強勁上揚
陳一新:本來股市提振無力,因為前一陣特朗普說一定要中國達成很多全面的經濟體制的改革,還有做出一些國安方面的經貿上的讓步,大陸本來都嚴詞拒絕,但現在看起來大陸是鬆口了,因為畢竟美國比較強嘛,大陸鬆口也很正常。
您從對雙方談判所面臨的形勢分析,北京和華盛頓哪一方更希望達成協議?
陳一新:我覺得都各有壓力,以美國來講,特朗普面對的是 “通俄門”雖然暫時過關,但現在又冒出來“電話門”。 不過共和黨勞神在在,因為只要參議院在手上,沒有人倒戈的話,川普應該不至於被彈劾,最多隻是擾亂他的心情,或者擾亂共和黨選舉的腳步而已。
在大陸方面,其實也有點點忐忑不安,因為香港問題一直拖到現在沒有解決,本來揚言說十月一號前要解決,現在一直拖,拖得話也是擔心萬一下手太重,可能美國會認為不夠人道會對大陸採取制裁行動,所以習近平對這件事一直有保留,這樣看大陸也不敢輕易對香港下手,雙方都各有顧忌。美國因為“電話門”的原因,也是有點忐忑不安,擔心“電話門”事件被大陸所利用,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在國內出事,他的談判國對手一定不會輕易放過。雙方都各有把柄在對方手上,所以這次大家都需要達成一個暫時性的協議。因為全面協議是不太可能短期內能夠達成的,因為美國的叫價太高,讓中國讓出所有國安議題的限制,另外還要求大陸全面經濟改革,這是大陸做不到的,但是局部協議雙方能夠各取所需,比如說美國要買大陸的禮品,感恩節聖誕節要到了,大陸的禮品就可以大量進入美國;而大陸也需要美國的大豆和豬肉,來解決豬肉欠缺供應不足的問題。雙方各有弱點,也各有強項,大陸有人力可以耗下去,美國馬上節日到了,一般人買不到廉價的禮品這兩個節可能會不好過,所以說各有各的打算,也各有各的壓力。
在我們做此次採訪時,還沒有具體的消息傳出,大家都非常關注特朗普的會面,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周四曾表示,認為對中國的加關稅起到了作用,並批評雙方本來可以在一年前就達成協議,不需在關稅上你來我往,您對此怎麼認為?
陳一新:羅斯在大陸眼中還算好的,不是像白宮貿易主任納瓦羅、白宮經濟顧問及貿易代表賴特希澤比較強硬。羅斯和姆努欽算是比較溫和的談判對手,但是現在來看,劉鶴雖然沒喲帶着習近平特使的身份來美國,但是他說他帶着中國大陸充滿的善意來美國,所以要看雙方讓步的夠不夠,中國大陸在談判還沒有正式起步前,就已經宣布開放大陸貿易、所有的資本市場給美國廠商進入,當然有時間表的限製作為一個緩衝,以免美國說反悔就反悔。這種情況下看,成功的面應該有七八成以上,除非是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完全不可能,美國繼續要價,要求中國大陸經濟做更大的改革,或者要求中國大陸的一些保險公司不接受國際檢查等等,要求中國大陸做強烈的讓步,這種情況下才可能破局,否則的話,一般來講,因為雙方都需要有這樣一個暫時性或者局部性的協議,我認為這個協議是可以達成的。
不過到明年就是美國的初選年,特朗普這個總統也一定隨時想要翻案,來增加他的競選資本,因為他的對手民主黨人也都不是弱手,都對中國大陸採取比較強硬的政策,所以特朗普可能會根據選舉的需要又在明年初強烈要求中國大陸讓步,否則又要升高關稅,這在特朗普來說,他覺得是很正常的:這就是我的談判策略,他幾次都強調這樣,就是突然對對手施以重手,迫使對手讓步。當然這種方法是很厲害的,中國大陸也是特別留了一手,就是剛才所講的,列出時間表,不是一次讓光。
中美貿易戰持續已有15個月,影響波及全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任總裁本周又再次就貿易戰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發出警告,而外界在普遍敦促儘早結束兩大經濟體的貿易爭端的同時,也有報道對亞洲等一些國家在貿易戰受益,由越南、印度、台灣,以及墨西哥、巴西等,您能否就台灣受貿易戰的影響談談?
陳一新:也是多少有一些影響,越南是最大的受惠者這沒有疑問,因為很多在中國大陸經營的美國公司都把很多工廠搬到越南,或者是吧越南作為產地出口的新的來源,再轉地出口,所以越南獲利最多。台灣現在號稱有些台商回來,他們提議投資商數額不小,有好幾千億美元,但實際上真正能夠投資下來,或者說定案的可能不到十分之一,很難超過十分之一,因為土地的取得在台灣仍然是大問題,由於在桃園、新竹以北的土地取得更是困難。在南部,台南、高雄比較容易,但仍然價錢不低,何況還有工人工資的問題,在台灣也是超過大陸不少。所以台商在精打細算之後,雖然他們提出來的回來投資的總額有好幾千億,但我覺得能夠有十分之一、一千億就相當不錯。像聯電、台積電現在都受到美國調查,認為他們有違反美國進出口貿易的法規,所以這方面來講,也有損失。聯電其實損失了不少,台積電現在正在接受調查,希望能夠豁免,但是特朗普政府會不會對他們特別豁免,也在台美之間進行談判。台商到底能夠迴流多少?我看是有問題的。
在東南亞國家倒是比較直接受惠,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台商有一些轉到東南亞的,但東南亞的法規台商有些不夠熟,尤其是到南亞的投資,更會在法規上吃大虧,印度等國法規都非常精明,印度又是善於談判的一個民族,所以台商到那裡不像到中國大陸有很多方面之處可以走,而在東南亞或南亞,首先就要面臨語言和法規的問題。
在大陸台商也有問題,大陸現在正在積極推動綠能產業,很難說台灣的產業是否能夠經得起大陸綠能產業的高要求、高水準的評鑒。當然台灣的綠能產業也開始興起,環保的經驗也開始增加,很多台商會覺得他們有點不太適應,東南亞也慢慢開始增加環保的意識,台灣也是,大陸更是,這對於台商來講,到底他們未來的方向如何?他們很想投入“一帶一路”或者是所謂的“大灣區”,能夠有一席之地,這還要經過兩岸的談判,但兩岸現在氣氛不佳,所以要想讓台商能夠達振是蠻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