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來,2019年底始發於中國武漢的新冠病毒疫情迅速向世界各地擴散。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兩百萬人感染,至少16萬人死亡。原本為協調各國公共衛生政策,保證基本健康人權而設的世界衛生組織在這次全球性瘟疫大流行危機中的表現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也吸引各方進一步意識到中國在聯合國機構等跨國組織中影響不斷擴大帶來的問題。法國《觀點》周刊4月11日發表記者Armin Arefi的長篇報道文章,介紹中國如何以多邊主義為名在聯合國各機構內擴展影響力。這篇文章的法語標題為Comment la Chine a pris le pouvoir à l’ONU。本次節目摘要向您介紹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在聯合國機構關鍵職位上下功夫
重新吸引人們關注中國在聯合國機構影響力的最新事件是世界衛生組織在這次新冠疫情處理中的表現。文章引述法國智庫蒙田學院亞洲問題專家高德蒙(François Godement)指出,世衛組織總幹事在這次危機中總是支持中國。一次都沒有批評過中國。從來沒有對中國公布的數字提出任何質疑。他的發言有時簡直讓人無法接受。
世衛組織直到3月11日才宣布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一名密切關注疫情的歐洲外交官向《觀點》周刊表示,儘管當時很多世衛組織專家對當地實情與官方消息不符發出警告,但中國明顯施加了壓力,阻止世衛組織發表不符合中國利益的聲明。高德蒙就此指出,問題是法國等國家都聽信了世衛組織公報,延緩採取公共防疫措施。
但這篇文章指出,世界衛生組織的親北京立場只是中國在聯合國體制內影響日漸擴大的最新例證。聯合國框架下共有15個專業機構,其中至少有4個機構由中國人領導,代表性比任何一個其它國家都多。這些機構分別是糧農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民航組織。一名法國外交官向《觀點》周刊表示,中國正在聯合國爭取主導權,這種傾向在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逐步退出的背景下格外明顯。
這種滲透努力與中國過去在聯合國的表現反差之大,令人驚訝。文章引述法國前駐聯合國外交官Michel Duclos指出,2000年代初期,中國在聯合國還不太顯山露水,總是表現得很好相處。在安理會,中國總是尾隨俄羅斯, 只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比如涉及西藏或台灣問題時,才會鋒芒外露。但中國慢慢意識到它可以在聯合國爭取更多地位,也就是說在一些關鍵職位上下功夫。
文章認為,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2019年6月出人意料地當選糧農組織總幹事很說明問題。屈冬玉當時在首輪投票中就在191票中獲得108票。歐盟候選人、法國人 Catherine Geslain-Lanéelle只獲得71票,美國支持的格魯吉亞候選人Davit Kirvalidze只獲得了12票。如今已經退休的時任法國駐中國大使Jean-Maurice Ripert批評指出,大家都知道中國怎樣讓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當選的, 屈冬玉的專業能力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不如法國候選人。中國付出的代價遠多於法國。根據這篇文章作者的數據,中國在爭取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職位的競選中,總共投入了至少兩億歐元。法國方面投入的23萬7千417 歐元當然有些相形見絀。
打着多邊主義的旗號
這篇文章指出,中國在聯合國的努力早在2015年9月習近平首次在聯大會議上的發言就已經明告天下。習近平在講話中盛讚多邊主義,宣布將大力加強中國在聯合國框架下的行動,呼籲建立雙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宣布中國向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派出8000名藍盔軍。中國至此成為聯合國在美國之後的第二大會費國。中國目前在聯合國常規預算的分攤比例為12%,美國為22%。但中國不斷有意識地提升自願資助金額。
文章介紹指出,2015年,聯合國秘書長就接到了一筆來自中國的十年期20億美元款項,專門用於和平與發展。一名西方外交官評論說, 這筆款項不僅讓中國贏得好形象,而且也讓中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秘書長的作為。事實上,中國是想從聯合國內部讓聯合國的行動有利於自己的利益。Jean-Maurice Ripert 曾在2000年代末期擔任法國駐聯合國大使,他比喻說,中國在聯合國奉行多邊主義,就好像一隻自行車車輪帶動着192根車條。與其它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做得比較隱蔽。
《觀點》周刊這篇文章評論指出,對於中國來說,聯合國其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在聯合國之外,中國一直在建設自己的網絡,與聯合國競爭,比如金磚國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或者一帶一路倡議。這一系列的所謂國際方案以北京為中心,在事實上加強了對中央帝國的依賴。法國外交界一名高層人士表示, 自由的多邊秩序對中國來說弊大於利,北京因此有意一步步拆解聯合國。
這篇文章的作者還注意到,中國不僅要在聯合國掌握主導權,而且要把一系列中國概念輸入聯合國的各種文件。文章指出,中國官員不放過聯合國下屬的任何委員會、任何文件。高德蒙解釋說,中國不斷在聯合國各種文件中加入各種中國概念,使得公共平台飽和,阻止或減緩一切可能與中國利益或理念不符的行動倡議。“雙贏”、“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概念就這樣寫入了關於阿富汗、關於防止太空軍備競賽、或關於非洲社會與經濟發展議題的聯合國決議。高德蒙認為,中國的多邊主義口號其實只是為了包裝與多邊主義相反的實際行動。中國實際上是與各國採用雙邊主義,建立一種力量對比。中國向歐洲運送新冠病毒防疫口罩採用的就是這種方式。
中國阻礙聯合國通過與中國利益不符的文件的能力遠超出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文章指出,最近十年間,中國為反對任何他不樂見的聯合國文件通過而發起的合縱連橫行動比任何國家都多。這篇報道指出,因為擔心聯合國擴大常任理事國有可能將日本納入,中國甚至不惜對當時主持聯合國機構改革的牙買加駐聯合國大使Courtenay Rattray發出威脅。國際危機組織成員Richard Gowan向《觀點》周刊表示,中國官員直接前往牙買加首都金斯頓,以經濟制裁相威脅,敦促牙買加當局讓步 。很多聯合國外交官都認為中國這種方式太粗暴。當然,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在涉及本國利益時都會表現強硬。但歐洲人尤其認為中國變得太強勢,行動太迅速。
努力取消涉及人權議題的職位
這篇報道指出,中國尤其在人權領域十分警惕。中國一方面大力投入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第二大出資國,佔總資金的15%。另一方面努力取消所有與人權議題有關的職位。Jean-Maurice Ripert.解釋說,中國認為人權是西方價值觀,與中國無關。過去,北京的做法比較婉轉,如今則是公開對基本自由提出批評,儘管它同時承諾尊重這些基本自由。
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表現非常驚人。自美國2018年宣布退出後,中國在日內瓦可謂暢行無阻,與古巴、伊朗、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敘利亞等利益相關國家抱團。一名外交官表示,這個集團集合了全球所有獨裁國家。其中一個國家受到攻擊的時候,他們會彼此幫助,互相支持,形成可以阻止文件通過的多數。如果票數不足,他們也會利用採取其它方式,比如,在討論日程安排有人權活動人士發言時,中國會和盟友一道,利用程序工具,霸佔時間,阻止人權活動人士發言。一名聯合國官員不滿地表示,中國進入人權理事會就是為了保證該機構不能發揮其功能,甚至是讓該機構在一些議題上宣傳中國觀點。
不過,儘管中國在聯合國機構體系中已經無所不在,但其努力也並不總能成功。這篇報道舉例說,在非政府組織以及中國人權活動人士推動下,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2018年8月首次就中國在新疆關押上百萬維吾爾人發表報告,並在3天後在日內瓦舉行公開聽證會。儘管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大使俞建華在聽證會上對相關指控全盤否認,但報告還是讓中國十分難堪。一名外交官表示,儘管消除種族 歧視委員會沒有有約束力的執行機制,但它畢竟公開提出了新疆問題,這對中國非常不利,而且將繼續困擾中國。
但儘管如此,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為,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將會長期存在。法國前駐聯合國代表Jean-Maurice Ripert指出,無論如何,歐洲需要中國在聯合國的參與, 這可以帶動很多其它國家。他特別提到2016年巴黎氣候協定簽署的成功經驗,指出,目的並不是要將中國排擠出去,而是要推動中國改變行為方式,進入一個真正的多邊體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