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暫緩之時,中國大陸民間自發興起的地攤經濟在官方倡導下,一時風起雲湧,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議題的分析評論。
台灣《旺報》的社論稱:“地攤經濟成為大陸熱點話題,起源是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他在考察山東時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都是中國的生機。隨後,大陸多個城市開始解封地攤行為,市場也反應積極,多個與地攤有關的企業股票接連漲停。當然,爭議聲也隨之而來。”“現代城市高樓林立,不缺高大上的東西,恰恰少了一些煙火氣。其實,夜市的燒烤、晨間的包子鋪、街邊的古玩新品等等,最能撫慰凡人心。本就擴大的階層差異加上疫情期人際交往的疏離,可以通過地攤增加陌生人之間的交流、交換,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緩城市壓力、緩和社會衝突,讓生活更和諧、暖心。 從這個層面來說,讓地攤擺好是對一座城市包容性和人情味的呵護,也考驗着城市治理智慧。”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於澤遠的評論稱:“對那些真正需要通過擺攤討生活的基層百姓,官方重啟地攤經濟當然是一件好事,至少為他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門路。但是,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國經濟和社會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地攤經濟可以是增加民眾就業和收入的一個渠道,但要做大做強,恐怕已時過境遷。與正規商場相比,地攤經濟基本不用租金,所受監管也十分有限,這是地攤的優勢和利潤來源。但正因如此,地攤所售商品的質量、尤其是食品衛生是否合格等問題,也會讓消費者心存疑慮。畢竟,現今的消費者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消費者更為挑剔,地攤經濟很難再有當年龐大的消費群體。對於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來說,地攤經濟的復蘇更加艱難。這不僅是因為很多消費者的觀念已經‘升級’,也因為城市管理者不願將過去幾年整治環境的努力付之東流。”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地攤經濟只是權宜之計,對於擺攤的人如此,政府政策也如是。能夠從工作中得到穩定收入,誰也不願意風餐雨露掙點蠅頭小利,政府能夠從商場店鋪中獲得足夠的稅款,也不會放寬地攤經濟。現在的問題是地產商獲厚利而加劇了商鋪的租金成本,政府的稅費太高又增加了經營負擔,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下降,導致經濟疲軟,新冠疫情突顯了這三者之間的矛盾,政府、商家和市民都不得不求變求新,應對這個過渡期。人們期盼疫情影響早點消失,地攤經濟作為過渡期早點結束,但並不表示在此過渡期間就可以得過且過,政府在管理地攤的問題上不能過於嚴苛,使地攤攤販不至於門檻太高望而卻步,而且又增加管治成本,但又不能太寬鬆而留有後患,以免在過去一放就亂、一亂就收、收了再放、放了再亂的惡性循環中重蹈覆轍。”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透露,6億人月收入也就在人民幣1000元左右;他倡議發展地攤經濟,”“主因在中國失業群體增大,貿易戰影響和疫情衝擊,導致中國6000萬至1億人失業。地攤經濟可創造就業、活絡經濟。抖音流傳的視頻,空拍安徽合肥夜市地攤紅火、數十萬人頭攢動,繁華盛況‘宛如清明上河圖重現’。料想許多地方希望能這樣,所以網民讚賞李克強的主張接地氣。無奈曇花一現。不到兩星期,‘北京日報’發動文宣認為地攤不適合北京後,各黨媒跟進認為地攤經濟有食品衛生、產品質量等問題;城管也出動取締,熱鬧十天的地攤經濟很快被打入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