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健康與科技

中國貸款行為不透明或阻礙貧窮國家債務重組

發表時間:

2019年底自武漢開始傳向世界各地的新冠病毒疫情重創各國經濟,大幅推高了各國公共債務。如果說發達經濟體尚有能力緩衝債務壓力的話,新興經濟體以及貧窮國家則有可能被債務壓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因此一再提醒關注這些國家的債務問題,敦促啟動大規模改革,重組債務結構,避免一些國家陷入更嚴重的危機。然而,中國貸款行為不透明已成為新興國家或貧窮國家債務重組努力的一大難題。

資料圖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中非合作論壇。攝於 2018年9月4日
資料圖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中非合作論壇。攝於 2018年9月4日 路透社
廣告

新冠疫情的衝擊導致全球本已經嚴重的債務問題變得更加凸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Hélène Rey近日在法國《回聲報》發表文章指出,自2019年底開始,到2021年,發達國家的公共債務相對於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了20個百分點,這一比例提高在新興國家較低,為10個百分點,在貧窮國家則是提高7個百分點。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 資金外流以及連波破產加大了低收入國家陷入債務危機的風險。

整體而言,這些國家都面對資金不穩定流動問題。在本國經濟形勢較好時,資金會大筆進入,但一旦風險加大,或貨幣政策有變,資金又會迅速撤離,導致這些國家難以開展長期項目投資。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國際金融協會(IIF)估計,新冠疫情危機開始以來,新興市場資金外流接近1千億美元。再加上新冠疫情不同程度導致出口減弱,原材料價格下跌。一些國家因此陷入流動性減少,導致經濟生活活力降低的惡性循環。國際貿易減少使得這些國家難以獲得美元,本國貨幣相應貶值,債務負擔因此越發嚴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因此一再呼籲20國集團延長他們在今年4月針對77個國家債務問題達成的暫緩償付的協議。

但暫緩償付並不是取消債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因此希望推動深度改革,以方便債務重組。 然而,無論是延長暫緩償付期限,還是推動債務重組,都離不開中國的合作,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不少國家舉足輕重的債權國。近年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不斷指責中國加重非洲國家債務。

近年來中國資金迅速走向世界,中國尤其在非洲國際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原材料開發領域投入大筆資金。這些貸款雖然支持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對當地原材料開發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中國貸款不透明開始引發憂慮。中國當局很少公開貸款行為的具體內容。外界無法了解中國貸款的具體數額。只能根據各種可能的信息,估計中國對非洲國家貸款可能在1450億到1700億美元之間。美國霍普金斯學院下屬一個研究機構估計,2000年到2018年間,中國對非洲49個國家發放貸款,數額估計在1520億美元上下。

中國貸款數字謎團的另一個原因是宣布的貸款金額未必都能到位。2017年中國就曾宣布向尼日利亞貸款53億美元,但根據美國霍普金斯學院下屬研究機構的數據,最終到位資金可能只有25億美元。

中國貸款機構之多也使得貸款行為讓人如霧裡看花。雖然絕大部分貸款由進出口銀行操作,但國家開發銀行或一些大型基建企業等也是許多項目的貸款人。

更令人茫然的應該是貸款具體性質。中國貸款項目有時會將直接投資與優惠貸款混雜在一起。曾在非洲發展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Sanou Mbaye2015年曾在法國外交雜誌發表文章指出,很難分清楚哪些資金是借債,哪些資金是援助。

整體而言,中國貸款大部分都是利率較低的優惠貸款,但一些中國企業的貸款也會不僅利率高,而且還債期短。

中國貸款中有不少是抵押貸款。也就是在借款人無力還債時,以實物抵押。法廣法語部今年6月的一篇報道就指出,中國貸款中有三分之一的項目是以當地自然資源或基礎設施為抵押擔保。

中國貸款中有相當一部分款項沒有歐盟國家施行的保險同款,也就是在借貸合同中規定,在法定多數債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啟動債務重組。但中國貸款中沒有這樣的條款。這就使得面對貧窮國家或新興國家的債務問題,如果沒有中國的合作,債務重組將無法啟動。

瀏覽其他章節